“走出去”要内外兼修——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经验谈

作者:韩墨 来源:新华社 2013-05-16 15:53:53   

  欧盟委员会15日原则上决定对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生产的无线通信设备展开“双反”调查。就在前一天,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产的一种钢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伴随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国正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共遭遇21国发起的7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77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369%。而目前世界所有的反补贴措施中,一半以上针对中国。
  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要避免
  如何面对接踵而至的贸易摩擦?如何改变中国出口产业的处境?不少已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实践中反思求索,试图找到出路。
  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主要从事采油机械等石油装备出口。2004年,公司进入埃及市场,从与当地小企业合作起步,将合同额从一年几十万美元做到如今的数千万美元。
  这家公司埃及办事处总代表李启堂告诉记者,由于埃及自主生产能力低,公司在当地的销售暂时还没遇到太多麻烦,但这类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便会经常陷入反倾销调查,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国内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大量中国企业出口中低端产品,打价格战,就很容易被人扣上“倾销”的帽子。一些产品价廉但质次,损害的不仅是单个企业,而是整个“中国制造”在当地的声誉。
  增强品牌实力从一开始就做起
  海尔集团美国公司总裁干学治也认为,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最重要的还是提升自身实力,“先把自己准备好”。
  “海尔在美国经营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美国人已经习惯中国制造廉价产品,海尔到美国后也曾为确立位置挣扎过。我们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赢得尊重。别人尊重你,便会张开双臂欢迎你,如果不尊重你,就总会把你置于一个特殊位置,” 干学治说。
  他告诉记者,美国市场环境总体开放,但贸易保护问题对于任何海外企业而言都不能回避,例如三星、LG等公司生产的洗衣机近来也遭到美方调查。中国企业应当做好准备加以应对。
  海尔的一个应对策略是,推动企业本土化。干学治说,海尔美国90%以上员工都是本地人,“我们在法律、财务、营销、人力资源、产品研发等各个方面都像本地公司一样运作”,从而能够深入了解当地财税法规、市场动向和监管者要求。在遇到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争端和诉讼时,也有能力为自己据理力争,维护合法权益。
  在美国市场,海尔从一开始就注重打造自有品牌,而不是简单地为其他企业代工。干学治说,目前海尔的产品与美国同类品牌地位平等、价格相当,评价甚至比其他产品更好。赢得了美国民众的信任,也就增强了企业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
  苦练“内功”辅以强化“外联”
  反观近来频遭贸易摩擦的光伏和钢铁业。不少专家指出,这其中固然有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但这两个行业都存在着创新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价格恶性竞争、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等问题,经不起海外市场任何风吹草动。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为应对贸易摩擦,除苦练“内功”外,中国企业还需要在“外联”方面多下功夫。华为德国公司前总经理徐渊说,海外企业应有效地利用中资企业协会的力量。由协会或商会出面参与谈判,不仅可以形成合力施加更强的社会影响力,也有助于减轻媒体和政界对于涉华贸易争端的敏感度。
  中国唐钢集团则采取与外国企业“联姻”的办法应对挑战。早在2009年,这家河北钢铁集团旗下的公司便与国际知名钢铁贸易商瑞士德高签订合作协议。借助这个出口平台,唐钢的海外销售逆势上扬,钢铁出口量2012年突破100万吨,近几年也没有遭受一起反倾销调查。
  唐钢董事长于勇说:“德高不仅带来了订单,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市场理念、文化、管理和技术,这是比订单更宝贵的‘软实力’。”
  在美国智库凯托学会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伊肯森看来,促进企业“走出去”还包括加强经济外交。他说,美国一些议员和官员对中国企业存在偏见,就像之前对日本、欧洲企业心存偏见一样。中国当前应当在美国国会、政府层面多组织一些公关和游说工作,提高企业透明度。企业则应聘请律师团队,使其经营活动符合当地规范,尽可能地减少摩擦隐患。(完)(执笔记者:韩墨;参与记者:田晓航、回晓男、杨琪、黄继汇、崇大海、饶博、高攀、张涛)

  
名博推荐
相关新闻
    留言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