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炒房才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

2016-12-20 07:40:31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项峥

  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而“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说明了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存在非理性狂热。虽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但如果不能有效抑制住房不动产价格泡沫,社会资本必然选择性流向房地产领域,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的努力必然会受到阻碍。因此,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要以有效抑制住房投机为前提。

  炒房易创造

  “脱实入虚”金融环境

  市场机制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市场机制引导资源流向的方式,主要依靠市场竞争,既包括行业内产品质量与价格的竞争,也包括行业间投资回报的竞争。理论上分析,在一个相对低利率的金融环境下,房地产业天然金融属性,决定了住房价格内在存在扩张倾向。但社会资金过度追捧所引发的住房价格大幅上涨,尽管存在非理性色彩,却反映为投资回报率的显著上升,特别是杠杆工具在投资中的广泛运用,吸引社会资金向房地产领域高度集中,反过来又推动投资回报率的上扬。这种螺旋上升机制,既是房地产业对其他行业资金的“虹吸效应”,反映为资金的“脱实入虚”,也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住房价格泡沫的产生、膨胀。而且在热点城市住房价格大幅上涨后,由于房地产与金融的高度交织,出于对住房价格明显下降可能会引发局部金融风险事件的顾虑,市场又从中产生道德风险,进而采取了与决策层期望相反的逆向选择行为。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及二线热点城市的住房价格,已经完全脱离基本面的支撑。相当部分上市公司一年的净利润无法支付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普通公寓。而2016年以来家庭加杠杆购房的狂热,至少从目前来看,并非全无理性。受住宅投资投机性资金驱动显著。今年热点城市房价涨幅高的在30%以上,涨幅较低的也有15%左右。只要加杠杆及贷款在承受能力范围,投资收益回报远远超过经营实体的回报。这也是2016年新增贷款主要为住房中长期贷款的原因所在。在国内外需求整体萎靡的情况下,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且存在巨大不确定性,但凡可能,从过去经验分析,企业只要将资金投到一线城市房产,收益至少远超过企业经营回报。2016年9月末,我国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25.33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个人购房贷款余额17.93万亿元,同比增长33.4%。2016年1-9月,全国房地产贷款新增4.32万亿元,同比多增1.5万亿元,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42.5%;其中,个人购房贷款新增3.75万亿元,同比多增1.83万亿元。据估算,今年上半年全国银行理财资金投向房地产领域的规模大约有2万亿元。在热点城市住房价格刚性上涨,存在刚性泡沫的情况下,社会资金“脱实入虚”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需要。

  炒房延缓了

  供给侧改革进程

  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而我国炒房气氛一日不除,社会资金就依然存在向房地产领域集中的惯性,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就难以形成,势必延缓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进程。

  虽然这些年我国房价总体呈现单边上扬运行态势,但局部地区因为没有很好抑制炒房投机,地方经济一度陷入增长困境。无论是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还是北方边远城市鄂尔多斯,2009年前全民炒房投机的恶果是房价高位见顶回落,地方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民间债务链条复杂,盘根错节,作为微观经济单位的企业元气大伤。古今中外,但凡存在炒房投机的情况,房价上涨时的社会虚假繁荣,最终都要承受房价泡沫破灭后的苦果。而坚持抑制住房投机的,经济整体表现不俗。比如德国,长期抑制住房炒作,坚持精品制造,即使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德国经济在欧元区国家里表现非常抢眼。据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由于投资需求加强,当前德国工厂订单增速创两年新高,而11月商业信心也达到了2014年高点。德国央行最新公布的经济预测报告显示,对于德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预期分别由6月预测报告中的1.6%和1.7%均上调至1.8%。可以说,德国是践行提高供给质量和抑制住房炒作政策最为成功的国家。

  抑制炒房更需要制度规范

  只要深入分析,坚信热点城市房价必然上涨的逻辑,很大程度上存在循环论证的嫌疑。因为过去房价上涨了,就证明未来房价还要上涨。因为土地供应缩减了,所以未来房价还要上涨。因为住房需求被抑制了,所以未来房价还要上涨。因为钱流通的多了,所以未来房价还要上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与其说是分析房价上涨的原因,不如说是引导社会预期,鼓励社会资金向热点城市房地产领域集中。而社会资金向房地产领域集中的结果,必然证明此前的分析合理性。就拿热点城市土地供应缩减来说,固然土地供应缩减可能是引发社会投资投机炒作的由头,但在如此高昂的住房价格面前,真正买得起的多属于投资投机性住宅需求。大规模扩大土地供应,要么引发住房价格大幅下跌,要么就会产生去库存压力,都可能会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可见,所谓市场人士的喊话,也并非都是可行,地方政府在下决心后,更需要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形成抑制住房炒作的基本制度,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