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深化金融开放底气更足

2017-07-17 08:22:3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王俊岭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日前在京举行。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方面拿出了许多真招、实招。专家指出,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因此,相比于其他领域,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开放步伐显得更加谨慎。本次会议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召开,其部署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将对中国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更将促使中国金融练好“内功”,从而在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底气更足。

  防范风险行稳致远

  金融,表面上看是与资金往来相关的一种经济活动,实质上则是对社会财富与要素重新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再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便成了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看来,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金融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过去历次金融工作会议都将金融发展作为未来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那么此次会议则把防范风险和加强监管显然放在了更为优先的地位。“自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金融风险集聚、脱实向虚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主要矛盾。鉴于此,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作出了对应的战略安排。”李扬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接连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背景下,中国深化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正在加大,步伐亦不应减慢。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开放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如何防控风险。从过往经验看,一些拉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繁荣时期快速扩大金融开放,但因其国内的金融风险没有妥善化解,最终酿成金融危机,不仅金融开放自身走了‘回头路’,而且还拖累了经济增长。因此,本次会议着重强调防范金融风险,恰恰有利于中国金融在深化对外开放时行稳致远。”张永军说。

  改革补齐监管短板

  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专家表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金融开放工作,其实都离不开中国金融体系自身的不断强大与监管效能的提升。

  例如,在补齐短板、提升监管效能方面,本次会议中“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的表述,就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

  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小全认为,当前金融业混业经营快速发展,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原有监管体系的协调性亟待加强。及时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提高金融监管的层级,统筹相关监管部门,以“一盘棋”的思维和手段来保证国家金融稳定,将确保国家能积极应对国内外可能的金融风险。

  “目前的‘一行三会’框架下,各监管部门在本领域监管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混业经营态势的增强,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几大部门业务范围便容易出现缝隙。可以说,国家及时成立更高层级的协调机构,有助于以最小的成本弥补监管空白,使监管部门可以在开放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及风险输入。”张永军说。

  服务实体尽好天职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活”与“稳”之间平衡的好坏,关键在于金融能否服务好实体经济,并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金融的天职都是服务实体经济。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经近10年,但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在世界各地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所以,深化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中国自身有着遏制金融部门过度膨胀的机制,同时确保国内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的巨大惯性。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金融领域开放的正面效果。”张永军说。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表示,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如果脱离实体经济,金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花里胡哨”的金融产品会导致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空转,尽管短时间内可以创造利益,但是长远看没有任何前途。

  郭田勇在谈及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这一问题时指出,夯实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练好“内功”之后,资本项目可兑换就将水到渠成。“下一步还是要把中国实体经济这个底座打实,形成一种宏观经济上的可持续增长,让社会各类群体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再去推动人民币的自由可兑换,就更加顺畅了。”郭田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