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砚农:实施民族品牌工程,提升国家软实力

2018-01-12 21:19:19 来源:民族品牌传播工程 作者: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1990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题为《软实力》的文章以来,软实力的概念多被用在政治、外交及文化等领域。为此,不少国家为了提升自己的软实力,把很多精力放到了文化艺术、影视作品的传播上,比如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院、日本的“酷日本”战略……而在经济领域倒少有涉及。

  实际上,经济与文化、外交与贸易从来都不是相互独立的。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中国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带出去了丝帛、金币,带回来了葡萄、石榴和胡麻,但同时也将中原的文化传播了出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这个意义上,张骞的作用更是一个外交家。600多年前,郑和7次下西洋,装载的货物除了丝绸还有瓷器等。随着宏大的船队漂洋过海,中华文明、儒家思想也远播海外,当时盛行的朝贡贸易就足以体现出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近百年来,美国及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也都是通过本国企业的工业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开展对外品牌传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这种与民众生活贴近的举措更显得接地气,也更容易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反映出一个移民国家的工业文明,而可口可乐加汽车轮子与好莱坞又构成了美国社会生活方式的一个标志。

  中国在世界上是经济大国、品牌大国,但还不能算是强国。我们像华为、中车这样在世界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业还不够多。我们的工业产品和服务还不足以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民族品牌为国家软实力提升的能力还不强。

  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化供给侧改革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推进民族品牌战略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品牌建设局面业已形成。在推进民族品牌工程战略上,深化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把我们的企业管好、产品做精,“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企业品牌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前提;可在“一带一路”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的双向进程中,春雨润物般地通过品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

  从提升软实力的角度出发,一国的软实力首先还表现为本国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对自主品牌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中国品牌日”的设立,随着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进一步实施,中国的民族品牌一定会日益强大,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做出巨大的贡献。

  郑砚农,中央财经大学新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国家统计局(CSISC)品牌专家、大数据智库专家,京津冀大数据产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