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办垃圾分类“小事”成生态建设“大事”

2019-11-06 17:35:04 来源:新华社 作者:

  站在屏幕前刷一下脸,智能垃圾箱即自动开启,村民们将厨余垃圾、旧衣物、塑料瓶、废玻璃等分类投入,机器称重后积分自动计入家庭账户,积分可以兑换日用品,这在浙江省衢州市农村已不是稀罕事。隔着玻璃站在一座偌大的垃圾山前却没闻到一丝异味,工作人员坐在驾驶椅上推拉操作杆,两个巨大的抓斗把垃圾投入焚烧炉投料口,产生的电力源源不断并入电网,这是衢州市对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一个缩影。

  图为光大环保能源(衢州)有限公司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垃圾抓斗起重机。

  近年来,衢州市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围绕解决“源头怎么减、资源怎么收、设施怎么建、责任怎么分”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垃圾分类实施政策和工作方案。从前端分类到中端运输,再到末端处置,衢州构建起系统化、多元化垃圾分类体系。

  据衢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毛爱民介绍,衢州市本级城区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已达到85%,县(市)建成区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60%;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7%,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

  根据城市和农村各自实际情况,衢州市因地制宜,明确了不同分类标准。城区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农村则实行“两次四分法”,即先按“可烂”和“不可烂”进行初分,再对“不可烂”垃圾按“可卖”和“不可卖”进行二次分类,最后将“可烂”垃圾运送至村阳光堆肥房或机器堆肥房,“不可烂”垃圾中的“可卖”垃圾可在村垃圾兑换超市兑换日用品,“不可卖”垃圾运往乡镇垃圾中转站,再运至县级统一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在5日举行的衢州市“垃圾分类可持续实施路径探析”内部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金宜英表示,衢州市因地制宜制定了居民小区可回收、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为主的分类处理体系,打下了良好开端,在全国很多城市中处于相对领先水平。同时,建议衢州在体制完善的基础上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发动全民参与,并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精细化管理。此外,可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实施。

  如何将垃圾变废为宝、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是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一环。据了解,衢州市本级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约800吨/天,其中,“其他垃圾”和“易腐(厨余)垃圾”主要收运至衢州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焚烧处置;“可回收物”收运至柯城区垃圾再生馆分拣中心和衢江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经二次分拣后,统一销售至拥有相应资质的再生资源处置场所处置;“有害垃圾”收集后运输至衢州市“两废中心”处置。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秘书长张艳会表示,浙江省垃圾分类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模式。垃圾资源化利用,特别是如玻璃、塑料、复合牛奶盒等低值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也是垃圾分类的重要方面,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可针对垃圾资源化利用进行统一规划。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借助信息化手段可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效能。中环协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永认为,对于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一是应建好平台系统,并摸清前端中端后端设施的底数;二是做好整体规划,确定算法以对运输、投放等设施进行调整;三是确保时效性,数据可及时上传,为考核、指导、维护等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四是要具有一定扩展性,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垃圾分类看似“事小”,但“小事不小”,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且“小事难办”,工作涉及面广、系统复杂。未来,衢州市将进一步办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