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前:“一带一路”蕴藏历史性投资机会

2017-05-09 07:33:3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志前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一带一路”战略已经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为沿线国家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并开辟出共同发展的巨大空间。但这仅仅还是开始,“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会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解决我国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而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历史性投资机会。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合作中不断成长成熟,已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千年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一带一路”已经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为沿线国家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并开辟出共同发展的巨大空间。但这仅仅还是开始,随着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行,未来“一带一路”必将对中国、亚太乃至世界经济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一带一路”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合作平台,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利益诉求。它不以发展模式为标准,拒绝任何形式的“冷战思维”,而是以包容、开放的态度迎接有意愿参与这一合作的国家、地区及组织。正是如此,“一带一路”将成为我国与世界相连接的桥梁,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选择、新动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会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解决我国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而这其中蕴藏着历史性的投资机会。

  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带一路”在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下寻求优化合作的契机与途径,进一步为各国找到利益契合点,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实现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命运共同体及利益共同体等合作方针将区域合作推上新的高度,有利于发挥现有的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多边合作平台的建设。

  “一带一路”能够将亚欧等国由点到线、从线到面地连接起来,逐渐形成区域合作发展的格局,有利于沿线国家产业、资源、人力资本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经贸合作。而基础设施、交通物流的建设将大大提升贸易的便利度,促进沿线国家的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将进一步改善各国贸易及投资结构,减少贸易摩擦,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6.3万亿元,超过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增速。

  “一带一路”沿线多属于待开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前景广阔。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从2010年到2020年,亚太地区仅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投入约8万亿美元。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已发起了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等主要服务于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机构,集中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其他面临基础设施瓶颈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帮助沿线国家发展交通、运输、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拉近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距离。在2016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8158份,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海外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贸易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中部崛起”有望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战略重心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虽然实施了“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消除。“一带一路”打破传统对海上通道的依赖,通过陆上、海上的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陆路交通网络的构建及经济走廊的有机串连,为改变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处于远离中心市场的局面,进一步扭转发展的区位劣势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也能促进东部地区进一步开放,发挥经济发展“火车头”的引导功能,促进形成东西互济、优势互补,整体协同的发展格局,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既有内部驱动力又有外部拉动力的发展态势。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且交通地位重要,与俄罗斯、蒙古、中亚五国接壤;西南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相邻;南部通往东盟各国,是我国重要的出海口。西部地区人烟相对稀少、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匮乏、财政支持不足,均制约了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进程,经济发展乏力。“一带一路”打开了内陆地区开放的大门,将惠及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推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积累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外资及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随着我国与中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日益增多,我国与中亚国家间通过建立能源管道、铁路、公路、电网等全方位的互通网络,将形成更加全面、紧密的合作,成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中部地区是链接西部和东部的中枢,没有出海口,也没有边境,开放程度及经济增速落后于东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不断重构,东西部地区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与发展合作正在拉开序幕。在中国传统的产业分工中,东部主要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部地区主要是基础原材料产业基地,在过去中国单一向东开放的格局下,中部地区的枢纽地位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原材料向东部地区的流动,而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部地区处在向东和向西开放的交界地带,其枢纽地位将真正得到体现,并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心脏地带,真正实现“中部崛起”。

  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空间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由于前几年国内投资持续过快,且较偏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导致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占大部分,这些国家的市场潜力较大,并且工业化发展任务重,产能吸收空间较为充足。以中亚国家为例,如哈萨克斯坦,其经济支柱为能源出口且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但是其制造业的发展仍然较为落后,在全球油价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哈萨克斯坦政府提出了“光明大道”计划以振兴经济发展制造业,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无疑给我国相关产业的转移与产能输出提供了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基于沿线国家要素禀赋的差异和较强的经济互补性,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升级提供广阔平台。事实上,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需求的牵引。除少数国家外,东南亚、中亚地区的通信、交通等基础实施十分落后,资源利用和使用效率还很低。共建“一带一路”,对信息技术、海洋技术、能源资源等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两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及能源资源、海洋、装备与工程服务等传统产业的合作不断加强和深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将推动相关领域的产业不断升级。

  产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点,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也是实现沿线国家经济繁荣的关键。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并适应资源禀赋优势的变化,做好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要立足于比较优势产业,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以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产业发展关系,同时避免产业结构的同质化与雷同化,防止发生恶性竞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中,要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业间合作,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打开国际市场,重点推动我国高铁、电力、通信、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出海”,并不断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作者系中国建投研究院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一带一路——架起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桥梁》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