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江西证监局将监管聚光灯对准一篇《天干地支在择时中的应用初探》研究报告以及背后的券商分析师,引发市场对分析师这一专业群体,以及其出具的专业性、功能性较强的研究报告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全文]

  •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公平披露”并非新提法。然而在如今信息日益冗杂、渠道愈发多元的环境下,这张“熟面孔”反而变得有些“难见”起来。[全文]

  • 5月25日晚,上交所同时对*ST鹏起、*ST富控、*ST信威3家公司做出终止上市决定。至此,沪市去年被暂停上市的6家公司无一例外地告别了A股市场。沪市今年财务类退市的公司数量也创下了2005年以来的新高。[全文]

  • “忽如一夜春风来”,在繁忙的年报季和年报海量信息之外,上市公司同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渐成“标配”。以沪市公司为例,截至4月14日,今年以来已累计召开业绩说明会365家,最近3周每周召开的数量都在百家左右。按此推算,今年沪市主板和科创板召开业绩说明会的上市公司将超过1300家。[全文]

  • 近日,沪市多家公司陆续公告控股股东解除部分股份质押。初步统计,到2020年12月中旬,沪市控股股东质押比例超过80%的公司已低于百家,较2018年的峰值已减少约五成,质押融资余额相比年初净减少近1700亿元,主要风险指标都有显著改观。[全文]

  • 建生态、聚合力,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的突出要义。这里面,上市公司是当仁不让的主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上市公司是市场各方利益的汇集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便是细微的变化,都可能牵动和影响市场各方的利益摆布。[全文]

  • 2020年什么行业投资最火,大家脑海里立马就会浮现消费、医疗、半导体等几大板块的火爆盛况。尤其是叠加了贸易摩擦的影响,半导体行业更是被捧到了舞台聚光灯下。曾经高门槛的小众投资领域,如今堪称“万家盛宴”。[全文]

  • 曾听到一位市场人士讲,遇到上市公司股价连续上涨,不时会看到有公告从不同角度提示风险,甚至还可能有监管部门的书面函件,对此感到有点困惑。搞不懂看起来是买者自负的“市场化”选择,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风险提示和监管提醒。这种朴素的看法可能并不少见。更普遍的是,还常听到对“管涨不管跌”的质疑和抱怨。在讨论类似观点有没有道理时,其实暗含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市场约束与监管约束究竟是什么关系,该怎样来理解市场化的真正含义。[全文]

  • 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是一件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事情。公司治理有“三会”,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关乎上市公司发展命运的大事,几乎都需要通过股东大会的审议。[全文]

  • 战略合作协议,在上市公司公告中经常出现。从法律关系看,这类协议往往较为简单,只是公司与交易对方达成初步意向,具体的权利义务、分配方案、退出机制、乃至违约责任等关键事项都尚未明确。然而,这类公告的市场影响却不容小觑,其草蛇灰线间可能关乎公司的发展规划、业务重点,投资者非常重视,公司股价有时也会随之起舞。[全文]

  • 说起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市场操纵等事项,往往市场反响强烈,投资者深恶痛绝。对这些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严肃问责是人心所向。[全文]

  • 重大资产重组中,业绩承诺已经司空见惯、屡见不鲜,几乎成了重组交易的“标配”。但在境外主要资本市场上,此类业绩承诺却并不多见。从制度安排初衷来看,业绩承诺的推出本是意在规范重组标的的高估值。[全文]

  • 谈到重组上市,也就是市场常讲的借壳上市,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信息披露后那一根根上行的红K线。但又免不了暗暗担心借壳之后上市公司到底如何,会不会预期落空,一地鸡毛。[全文]

  • 拿上市公司的业绩说明会来说,以往主要以现场会议为载体,疫情发生后,两市上市公司纷纷依托线上平台,彻底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用新颖的方式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资者参与,颇有百花齐放之势。单就沪市而言,今年就有600余家公司举办线上年报业绩说明会。[全文]

  • 这两年,资金占用是个高频词,有些公司爆出控股股东或实控人占用资金数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令人瞠目结舌。这些情况发生后,就算公司再怎么悔过追讨、市场再怎么义愤填膺,要把钱再弄回来多半难于上青天。[全文]

  • 谈到现金分红,每年市场都会有声音呼吁上市公司多分红,增加投资者回报。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一些,5年前甚至10年前对现金分红的讨论比现在热烈得多。10多年间,监管层先后出台了一些引导和鼓励分红的政策。这些工作“润物细无声”,今天来看,境内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状况已大有改观。但隐约之间,分红的现状好像还有点不尽如人意。[全文]

  • 不知不觉中,今年的年报季已经结束两个多月了。大家印象比较深的,可能是哪些公司亏损了,哪些公司要退市了,甚至哪些公司爆出财务造假了。其实,年报里还有不少含金量很高的信息,尤其是公司的行业经营性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年报信息披露的有效性高不高。这些信息在媒体报端点评得不多,但对投资者决策至为重要。[全文]

  • 这两周,市场来了一波行情,大家对牛市是否已经到来也各有定见。不少投资者已按捺不住纷纷入市。既然要买股票,就免不了从数以千计的公司中选择。有些靠的是街谈巷议,跟着感觉走、追着概念跑;更认真靠谱点的,还会看看行业、瞅瞅业绩。但有个重要的角度,很多投资者却不甚了了,那就是相关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规范运行到底怎么样。如果说公司的业绩基本面是投资分析的基础,那么有效的内控可能就是防范投资风险的根本。[全文]

  • 不久前,华锐风电因触及面值退市指标,黯然挥别了A股市场。对于一家“明星”企业的落幕,市场自然有不少讨论,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如行业长期不景气、管理低效等等。但回顾华锐风电九年来的A股之旅,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公司在资本工具的使用上煞费苦心,但在企业经营上却节节败退。这背后的“根子”是什么,耐人深思。[全文]

  • 说起短线交易,大家都知道是法律禁止的行为。但什么是短线交易,是不是所有6个月内买卖股票都叫短线交易?[全文]

  • 谈起上市公司的实控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当家人”“掌门人”或者“老板”。从这些用语来看,实控人对上市公司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内部治理产生重大影响。实践中,已出现不少无实控人的公司,其中既有工业富联、格力电器等优质企业,也不乏治理混乱、违规频发的绩差公司。可能有人会纳闷了:如果没有实控人,又是谁在管理、谁在运营?回顾一下,上市公司关于实控人的故事还真不少。[全文]

  • 平静许久的B股市场前段时间起了点小风浪。东沣B和*ST大化B先后触发面值退市警报,不少B股公司股价下挫。之后,东贝B推出换股吸收合并方案拟实现“B转A”,似乎又给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全文]

  • 说起上市公司破产重整,闻之者不少,实则熟悉者不多。坊间不少人把破产重整当作香饽饽,似乎有了这剂灵丹妙药,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债务归零、绝境重生。但天下从没白得的便宜。一个成功的破产重整,离不开政策支持,更讲究各方利益摆布的平衡。做得好,企业起死回生,后续发展可期。纯粹为重整而重整,公司困境没能真正解决,还可能沦为另一场“造壳”运动。[全文]

  • 资本市场上,提到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很多人往往在直觉上就警惕三分,担心其中“藏污纳垢”。其实,关联交易是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内部资源整合的惯常做法。只要公允适度,本该堂堂正正、理直气壮。但在实践中,不少关联交易却披着公平合理的马甲,内里利益暧昧、瓜田李下,甚至成了有心人利益输送、掏空上市公司的工具。关联交易中,有哪些“坑”要当心,值得仔细扒一扒。[全文]

  • 第二十七期 服务,与监管同行

    每年4月底,年报截止的最后一天,有点像是“除夕之夜”。为什么这么讲?在这个年报提交的最后档口,数百家公司的年报蜂拥而至、集中披露。当晚,交易所公司监管部门热火朝天,好似喧闹的市集。一边厢,要全力协助公司提交大量公告,遇到业务不熟悉的,还要手把手耐心帮扶;另一边厢,有些年报披露不出的公司讨价还价、甚或胡搅蛮缠,监管人员要在态度上不卑不亢,原则上决不退缩。这一夜的缩影,恰恰集中折射了资本市场中监管与服务的复杂性。记者曾实地采访,得以窥见监管人员的双重角色之一斑,颇多感慨。[全文]

  • 怎样的上市公司才能让投资者放心?人们往往见仁见智。有的看重业绩,认为利润厚、回报高的公司,投资价值更高;有人看重老板,觉得大股东实力强、讲诚信,公司自然不愁发展。实际上,公司里看家的董监高,作为生产经营的实际掌舵人、关键少数,有没有尽心尽力、安分守己,可能也是决定公司是否值得投资者青睐的关键。[全文]

  • 年报披露季刚刚落幕,长园集团可以拿出来说一说。曾几何时,这家公司在辐射功能材料领域颇有建树,是沪市“小而美”的细分龙头。2016年之前,公司连续5年净资产平均收益率维持在10%左右,2013年至2015年3年时间实现了利润翻番(相较于2012年),2015年净利润达到4.83亿元。但2016年以后,公司境况却急转直下,至今累计计提商誉减值近29亿元,扣非后合计亏损逾23亿元。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亏损8.77亿元。那么,公司经营“大变局”由何而来?这还得从一场扭曲的控制权之争说起。[全文]

  • 在A股市场,有几件事的话题热度永远居高不下,比如上市、退市、再融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事宏观上与市场生态密不可分,微观上与公司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就拿退市来说,年年议论不少,真要有定论却不那么容易。这两年,退市却在潜移默化中出现了新变化、开出了新局面。今年以来,华业资本、保千里和华锐风电先后宣告挥别A股。[全文]

  • 说起浙江的名优特产,很多人会想到铁皮石斛。天目药业生产的铁皮石斛,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除此之外,薄荷脑、河车大造胶囊、珍珠明目滴眼液,也是公司的知名产品,赞誉颇多。[全文]

  • 这两年,“商誉”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有点高,一提起来就有几分风险扑面而来的感觉,跟这个词的本意相去甚远。商誉的英文说法叫“Goodwill”,字面看就是“美好的愿望”。资产交易中,买方基于标的企业的整体价值创造能力,要是愿意在其资产价值之外支付更高的对价,其差额就是商誉。[全文]

  • 第二十一期 股权激励的温与火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缅怀英雄,也要准备好砥砺前行。上市公司复工复产如火如荼的当下,各地都在积极想办法、出实招,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资本市场也在大力推进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制度改革,为上市公司保驾护航。这期间,有一项制度可能没太引起注意,却对企业发展、经济振兴意义重大。这就是大家熟知但相对不温不火的股权激励。[全文]

  • 2月14日,市场期待已久的再融资新规尘埃落定。针对颇受关注的非公定价、发行规模、股份限售等问题,新规都作出了更为市场化的规定。1个多月的时间里,沪市新增推出非公开发行方案27单,修订前期方案44单,计划募资总规模超1500亿元。放眼市场,近期可转债发行节奏加快、配股融资时有出现、公开增发重回视野,再加上并购重组配募政策早已放宽,再融资的新格局似已逐步显现。[全文]

  • 资本市场里,会计信息大概是吸引最多关注、承载最多议论、也是讨论起来最为繁难的事情之一。一提到会计的难,投资者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财务造假,凭空消失的扇贝、不翼而飞的现金,爆出来的时候令人瞠目结舌,但要想提前发现造假线索却不是那么容易。[全文]

  • 3月届至,已是春风拂面,年报披露也渐入旺季。一份年度报告是含金量高的笔酣墨饱,还是长篇累牍的简单堆砌,效果大相径庭。就像看年报有门道,写年报也是门学问。大凡天下之学问,皆不出道与术的范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道是法则,是方向;术是谋略,是方法。小成靠术,大成依道。一份好的年报如何生成,也离不开其中的道与术,可以拿往年年报来做点讨论。[全文]

  • 冰城哈尔滨有一座百年商厦,以前叫秋林洋行,现在名为秋林公司。这座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承载了一代代哈尔滨人的记忆,但凡到这座城市的外乡人也多半会到东大直街上一睹其芳容。[全文]

  • 刚过去的一个月,国内股市动静不小。2月初A股开盘触底后,股指一路高歌猛进,科技股、防疫概念股等诸多板块轮番刷屏。题材股热情正旺,却被外围市场泼了“冷水”。一时风光无限的科技股、特斯拉概念股、华为概念股也有了点乍暖还寒的感觉。几轮多空对战下来,投资者定力很受考验。[全文]

  • 一年一度的年报披露大幕徐徐拉开。如何把一份看似枯燥的年报读得生动起来,从文字和数据的“热闹”中,由表及里看出专业和价值的“门道”,让年报真正变成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全文]

  • 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的人民战“疫”,让我们前所未有地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也审视置身其中的世界。其中,生物安全、生态安全需要得到更高的重视,应该说已是共识。观之于资本市场,市场生态也是一个关键的话题。[全文]

  • 这段时间,除了为各地新冠肺炎疫情揪心,也多了些琢磨和反思。仔细想想,疫情披露越透明深入,抗击疫情就越及时有力。在资本市场,信息披露也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它与市场相伴而生,不少人习以为常,却似乎忘记了信息披露的意义到底何在、所为何来。新春伊始,对这个问题,或许值得好好探讨一番。[全文]

  • 第十二期 每临大事有静气

    春节,是国人心中的执念。回家过年、阖家团圆大概是每个中华儿女对这个词最平淡又美好的注脚。但今年春节,大家的过法却不太一样。短短十来天,“新型冠状病毒”从一个有些拗口的医学名词变成普罗大众讨论最多的话题。[全文]

  • 每年1月份,年度业绩预告都是资本市场的开年大戏。这两年,一谈到业绩预告,给人直观的感受好像就是一片愁云惨雾。刚刚过去的两天,预计巨额亏损的公司明显增多,相关报道似乎又层出不穷。[全文]

  • 海,对渔民来说意味着捕捞和收获。上市公司海外并购,也是一种出海,不过看起来好像更高大上一些。这几年,中国公司的腰包鼓了些、视野开了些、胆量也大了些,纷纷走出国门“买买买”,全世界看着也惊奇。[全文]

  • 世事多矛盾。有时你不待见它,有时又期盼着它的到来,新年好像就是这样。监管亦然。想在市场上搞点事的,期盼着不要有监管,最好自己闷声发大财;在市场上受了损失,或看到各种乱象,又会义愤填膺,恨不得监管拍马赶到,匡扶正义。[全文]

  • 有人说,发工资后,嚣张一个星期,将就一个星期,节约一个星期,期待一个星期,这个月就完了。“嚣张”的日子里,有人挥金如土,月光啃老;有人炒股炒房,时赚时赔;有人定投理财,稳吃利息。不管怎样,大家都想用有限的工资,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上市公司也是如此,手头如果有了闲钱,一时又没有可投的心仪项目,买买理财产品、做做现金管理也是人之常情,这便是委托理财。[全文]

  • 当前,经济结构正在调整,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即便是深耕主业、专心经营的公司,也难免遇到困难,需要适应调整。对这些公司,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可能比简单地给它们扣上“爆雷”的帽子,更符合实际,也更令人暖心。[全文]

  • 回购政策正式“松绑”一年,上市公司究竟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本来,这不是个有太多争议的问题,毕竟事实已经摆在那里,绝大多数公司都已如约回购。看具体数据,沪市91%的公司已完成到期回购承诺,实际回购金额超过560亿元,远超计划下限。[全文]

  • 这段时间,ST公司行情有点不一样。近一个月,Wind ST概念指数累计上涨5.06%,而同期沪深300指数却下跌1.95%;两市144只ST股票中,有12只涨幅超过20%,36只涨幅达到10%以上。[全文]

  • 临近岁末,上市公司纷纷盘点结账,倘若一年下来收成颇丰,自然欢天喜地,过年给员工奉上大红包也不在话下;如果捉襟见肘、愁云惨淡,甚至被各路债主找上门来,自然得想办法、求招数,不乏有公司为了“保壳”走歪路、行偏门。[全文]

  • 实控人决定了上市公司这艘大船的航线和速度,也就是公司的战略方针。航线不对,上市公司可能触礁、偏航甚至倒退;速度过快或过慢,上市公司要么可能发生侧翻甚至沉船,要么可能被后来居上、惨遭淘汰。[全文]

  • 上市公司实控人持股高比例质押现象自去年以来就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并成为衡量风险的一个重要维度。市场参与各方也拿出了不少办法,着力为受累质押的上市公司纾困。[全文]

  • 道法自然,抱元守一。“1元股”现象的出现,很好地诠释了资本市场“抱元守一”的道理:举凡各类有效的市场,无不需要抱住价格这个“元”,无不需要守好市场化这个“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