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时间,煤化工从审批开闸又进入政策收紧状态,力度甚至在不断加大。《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获悉,由于我国大部分富煤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近期国家能源局将发布煤化工差别化准入条件,根据地区条件确定不同的水耗、排放等量化指标,作为项目的审批门槛,与以往相比大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对晋陕蒙宁新等煤炭资源大省而言,煤化工是其产业转型和发展重要出路,多个项目被纳入地方规划。更为严格的煤化工准入门槛无疑将给这股跃进热潮戴上实实在在的紧箍咒,部分项目或将搁浅。

  自2011年4月《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发布以来,国内煤化工产业的准入和审批门槛大幅提高,项目审批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一切在2013年出现松动,多个煤化工项目相继获得“路条”,相关技术也开始逐渐走向商业化。

  煤价的不断下行和天然气荒的愈演愈烈,激发了企业和地方的投资热情。包括山西、内蒙古在内的各煤炭大省纷纷将新型煤化工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投资数万亿元于煤制气、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领域。不少煤炭企业、油气企业甚至电力企业也开始布局,在一些地方,尽管企业还没有拿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但项目早已开始建设,这一现象在煤炭富集地尤为突出。

  据统计,自2013年开始至今年初,煤化工项目总投资约达5000亿元,共计22个煤化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准许开展前期工作。而各地上报发改委欲获得“路条”的煤化工项目达104个,总投资额估计在2万亿元左右。

  “确实出现了过热的局面,煤化工投资、技术密集,要求的条件很多,不是有煤有钱就能做,尽管近些年煤化工在技术方面有很多突破,但是关键技术仍有缺失,同质化现象严重,已有的技术可靠性和示范项目经济性有待验证,而且煤化工产业过快发展,有可能打破局部地区脆弱的水资源平衡和生态平衡。”

  根据公开资料,煤化工生产中转化1吨煤用于煤制油或煤制烯烃,需用水约10至15吨。真正上规模的煤化工企业,每小时的用水量约为2000至3000吨。而且,煤化工行业碳排放量较大,预计2015年达到4.7亿吨。

  在这种情况下,为西部疾进的煤化工行业“降温”势在必行。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透露,国家能源局明确表示严格煤化工的能源转化效率、水耗、排放等产业准入要求,并根据地区条件实行差别化政策。以煤制油为例,此前每吨产品的水耗基本值为9至10吨,先进值为6至7吨,而即将出台的准入政策则将全国分为一般地区和缺水地区,其中一般地区每吨产品的水耗基本值为8至9吨,先进值为6至7吨,而缺水地区的水耗基本值和先进值则分别为6至7吨和5至6吨。

  在排放尤其是废水排放方面,则划分为环境承载力较强和较弱两类地区,其中环境承载力较强地区要求实现近“零排放”,即全场废水无排出口,废水中溶解性固体总量全部形成高盐水(含盐量大于20%)排入蒸发源,废水回用率要达到95%至98%。而环境承载力较弱地区则要实现“零排放”,即全场废水无排出口,废水中溶解性固体总量全部形成工业盐回用或处置。

  能源局要求,对于已建成的示范项目要进行节水改造,对于新上项目要参考已投产示范项目,在设计环节进行节水优化。鼓励企业加大节水力度,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清污分流、梯级利用”的原则,进行节水系统优化。

  这意味着部分项目将因门槛提高而搁浅。“目前国家批了的项目已经和‘十三五’规划里面的数目差不多了,最近煤制油等项目是不会再批了。”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透露说。胡迁林也坦言,未来煤化工项目可批数量不多,准入门槛提高以后,政府必须要根据资源环境容量来考虑项目审批,这意味着煤炭资源丰富但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地区,项目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事实上,项目搁浅的问题已经出现。据了解,因水资源紧张,最近在内蒙古和宁夏已有一些煤化工项目停工,大多数是中小型项目,预计接下来将会有更多诸如此类的停工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