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医改规划:分级诊疗逐步形成

2017-01-11 07:41:4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1月9日晚,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比2015年再提高1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8%、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等19项目标。

  1月9日晚,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下称《规划》),系统总结“新医改”试点经验,并以此为依据布局未来5年改革方向。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比2015年再提高1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8%、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等19项目标。

  《规划》还提出,到2017年,基本形成较为系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政策框架;85%以上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广受社会关注的全科医生方面,《规划》提出到202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到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总数达到30万人以上。

  整体来看,《规划》的总目标是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下降的前提下,通过在5项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推进中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其中,以分级诊疗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被置于“十三五”规划的首要地位。

  人均预期寿命再提1岁

  《规划》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6.34岁。

  根据《规划》,到2020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将比2015年再提1岁,为77.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7.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9.5‰。

  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为20.1/10万和8.1‰。

  主要健康指标被视为衡量医改成果的重要指标。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提出,要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同时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激励评价等相关领域改革。

  具体来看,这5项制度推进对应19项目标。

  在位列首位的分级诊疗制度上,《规划》要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同时具备相应的医疗康复能力。

  此外,《规划》还要求将目前以孕产妇、慢病患者、儿童为重点对象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规划》提出的短期目标是,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在与公立医院改革紧密相关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上,《规划》要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稳定在合理水平,并明确提出2017年增幅不高于10%。

  在“三医联动”重点环节的全民医保制度上,《规划》提出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此外,基于多地传出医保基金穿底风险的事实,《规划》强调建立医保基金调剂平衡机制,逐步实现医保基金省级统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稳定在75%左右。

  作为防控医保基金穿底的重要手段,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也是近期改革重点。《规划》明确提出,2017年,国家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鼓励各地积极完善按病种、按人头、按床日等多种付费方式。

  到2020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逐步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适应不同疾病、不同服务特点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按项目付费占比明显下降。

  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上,基于全面推行“两票制”,斩断流通领域过长利益链条。

  分级诊疗列医改首位

  从8月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到《规划》,分级诊疗作为改善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理顺全民就医秩序、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减少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始终被置于当前医改的首要位置。

  当前分级诊疗的主要难点,主要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以及同时作为能力建设前提、结果的医师技术资源和病人资源的下沉。

  21世纪经济报道走访多地了解到,目前各地主要通过“上联外挂下帮扶”的医联体解决上述难题。

  但由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改革尚未完善等原因,真正推动资源从公立医院下沉到基层的实践仍然有限,甚至出现大医院借助医联体虹吸基层病源的情况。

  日前,记者从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了解到,“新医改”以来,尽管“强基层”被多次强调,但是从人力资源情况看,医院卫生人员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基层医疗机构;从病床情况看,新医改以来,各级医院的床位数都持续增长,其中级别越高床位数增长的速度越快。

  《报告》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房莉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无论人力资源还是病床,“新医改”以来对其向上积聚趋势的遏制效果仍不明显,2015年这一趋势并没有变化。

  而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量上,记者走访江苏、安徽、福建一些试点省份的城市发现,这些地方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和住院量相较过去都有很大提升。

  但《报告》亦显示,从总体比例上看,基层医疗机构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看病压力的作用并没有显现。

  房莉杰表示,新医改以来,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服务量都大幅上升。但从2012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

  《报告》显示,就2015年的数据而言,医院的诊疗人次从2014年的29.72亿人次上升到了2015年的30.84亿人次,而基层医疗机构却从43.64亿人次下降到了43.42亿人次。

  在占总诊疗服务的比例上,医院从2008年的36.3%上升到2015年的40.0%,而基层医疗机构却从60.5%下降到56.4%。从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看,医院的门诊量上升了6.1%,基层医疗机构却下降了0.9%。

  从病床使用率来看,医院级别越低,病床使用率越低的情况未见改善。2012年以来,二级医院病床使用率下降的趋势最为明显。2015年,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各是84.1%和58.8%。越是级别低的医疗机构,资源和服务利用率越低。

  房莉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从新医改的整体思路来看,分级诊疗并非一项孤立的制度设计,其他制度的改革将有利于分级诊疗秩序的形成,而借由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等措施推进的分级诊疗,也有利于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回到其应有的位置。

  淘汰不规范药品流通企业

  9日,《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先于《规划》发布,药品流通领域“两票制”改革全面推开。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化监管司司长丁建华9日在国家卫计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有12000家批发企业,通过“两票制”的实施,未来会有一些不规范的企业会面临淘汰,有助于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兼并重组,进而会提升行业的集中度。

  在“两票制”全面推开的前提下,《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形成1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的超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批发市场总额的90%以上。

  尽管药品流通行业对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早有预判,但形成1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的规模定位则是《规划》首次提出。

  与之相应的淘汰比例尚无法确定,但从较早推行“两票制”的福建或可推断一二。

  据福建省医保办处长张煊华9日介绍,福建通过遴选采购企业,全省配送企业的数量由原来的2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62家。而对于基本药物,福建更是进一步取消分片配送模式,实行全省统一配送。

  据悉,经过上述集中整合,福建的药品配送费用由原来的5%到8%降低为3%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