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启动为碳金融发展带来契机

2017-12-20 07:46:4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根据发改委的计划,全国统一碳市场将会覆盖20亿至3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面对这么大的市场规模,在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针下,科学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是我国金融业不可回避的经营挑战和社会责任。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应积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以强化政府支持为基础,以健全碳交易制度为保障,努力研发和推出相应的碳金融产品。

  作为中国政府节能减排行动的一个至关重要步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这两天正式启动工作。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意味着我国市场化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已开始构建。当然,最令金融业欣喜的是,在我国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当口启动碳市场,将为我国碳金融发展带来难得的契机。

  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市试点碳排放权交易。2013年6月,深圳率先启动碳排放交易,随后其他地方的碳交易市场也相继开锣。7个试点省市既有相同设计,也有不同探索。相同的是,各试点省市都制订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明确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基本规定和有关程序;将交易主体范围主要确定在所辖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交易产品以二氧化碳为主;设定了碳排放配额总量目标,或者碳强度控制目标;建立了碳排放报告与核查体系,完成了对参与企业的碳排放盘查。同时,各试点省市也都在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平台的建设,统一管理本省市试点范围内配额的发放、转让、上缴、注销。至今,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走过4个年头,截至今年9月,累计配额成交量达1.9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45亿元。

  但是,7个试点省市是分割开的市场,各地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不同,纳入试点的产业范围以及政策也不尽相同。而只有建成全国统一碳市场,才能避免高排放企业转移排放,寻找“避风港”。更何况,7个试点省市的探索已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发改委的计划,全国统一碳市场将会覆盖20亿至3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将由此取代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据了解,即将宣布启动的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和结算将落户上海,其对应的登记平台将放在湖北。之所以要这样选择,是因为上海是我国金融中心,拥有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上海清算所是经央行批准的碳配额远期交易中央对手清算机构,建立全国碳市场的配套服务成熟。湖北碳市场自交易以来,总开户数、市场参与人数、日均交易量、市场履约率等有效指标都排名全国第一,而且湖北和山西、安徽、江西等省签订了“碳排放权交易跨区域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在会员整合上有着较大优势并被各界认可。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我国的碳排放将要从传统的行政指令式、经济补贴式节能减排政策,逐渐转化成基于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政策,让节能减碳的企业不断获得收益,从而催生企业创新发展和节能减碳技术创新,用最小成本促进达成减排目标。为扎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相关工作,完善配额分配方法,夯实数据基础,确保数据质量,国家发改委根据《“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石化、建材、钢铁、电力等重点排放行业过去四年中任一年碳排放量达2.6万吨及以上的企业或经济组织提交2016与2017年度碳排放报告,并敦促第三方机构与地方政府在2018年3月底之前完成对报告的核查和复核。

  国际实践经验表明,碳市场交易绝对离不开碳金融。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碳金融的主要目标是控制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六种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欧盟碳交易体系的实践显示,包括碳期货、碳期权等在内的碳金融交易,是碳市场交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大概占市场交易规模的九成以上。正因为此,再看看7个试点省市的碳交易就会发现,4年来7个试点市场出乎意料地推出了20余个碳金融产品。这些产品中以拓展融资渠道、碳资产管理为目的居多,还有碳债券、碳基金,以及碳远期、碳掉期等场外衍生品。再从更严格意义上说,碳金融也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碳金融工作组发布的《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测算,如能推出相关的碳金融交易工具,2020年后,保守情景下交易规模能达到1000亿元至1200亿元。

  面对这么大的市场规模,在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针下,科学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是我国金融业不可回避的经营挑战和社会责任。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应积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以强化政府支持为基础,以健全碳交易制度为保障,以满足客户碳金融产品需求为着力点,努力研发和推出相应的碳金融产品。

  一般而言,典型的碳金融产品包括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碳资产管理、碳远期交易、碳基金等。通过碳金融产品的运营主要实现两大功能,即风险管理和收益管理。至于银行具体该发展哪类产品,理应依据碳市场需求特征设计。根据顶层安排,全国碳市场初期不以金融产品应用为工作重点,而是建立、推行、完善碳市场的政策和交易,并坚持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在碳交易系统运行过程中避免过多投机,避免出现过多金融衍生产品。不过,建成全国的碳交易市场,需要碳金融交易中心,形成一系列产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由此进一步构建绿色中心,这是客观发展规律。只要商业银行及管理层继续发挥传统碳金融服务优势,比如绿色信贷、绿色金融债券、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融资、碳金融中间产品与服务,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碳市场建立初级阶段也可引入必要的低风险类碳金融产品,如碳资管、碳基金等,而对风险较高的衍生产品,建议采取先鼓励场外发展、择时引入场内的策略。倘能全力加强碳市场金融监管,尤其是加大对包括增值税欺诈、网络钓鱼和黑客攻击、CCER重复利用、庞氏骗局及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金融风险的防范以及金融犯罪的惩治力度,则定能在充分发挥碳金融功能的基础上,确保全国碳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聚金资本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