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污染防治攻坚:2020年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2018-05-25 08:06:5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杜弘禹

  广东将进一步升级污染防治攻坚战,明确2018年底前完成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主体整治工程,并要将50%的黑臭水体疏浚一遍,而到2020年底前该比例要扩大至80%,并建立健全黑臭水体整治长效机制。

  经济大省广东正酝酿进一步升级污染防治攻坚战。

  5月24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召开“聚焦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人大监督力度座谈会”。

  广东将水污染治理视为治污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该省不仅正编制多项实施方案,而且相关“时间表”和目标任务也已逐步明晰。比如,广东明确2018年底前完成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主体整治工程,并要将50%的黑臭水体疏浚一遍,而到2020年底前该比例要扩大至80%,并建立健全黑臭水体整治长效机制。

  5月20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广东调研时也强调,广东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推进水污染治理,2019年深圳市要全面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广东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要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受访专家指出,黑臭水体是城市生态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当前广东承担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任,而世界级城市群需要有世界级的生态环境品质相配套,这也就要求广东要加强污染防治攻坚,尤其是“水环境”不能拖后腿。

  21世纪经济报道从当天会上获悉,广东拟成立省级层面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并将由省主要领导“挂帅”。同时,近期还将出台《广东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明确未来三年思路与重点。

  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从现实情况看,广东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压力并不小。

  根据住建部2016年公布的数据,广东全省一共有243个城市黑臭水体。从全国范围上看广东的“整治任务最重”。

  尽管截至2017年底,其中已有191个完成阶段整治,达到“初见成效、不黑不臭”的标准,并已“较好”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度整治任务,但仍不够。一方面是整体达标比例仍需进一步提高。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

  另一方面,这些“初见成效”的黑臭水体也仍然难以确保真正实现“长制久清”。5月20日,正在对上海、广东等8个省市开展督查的首批2018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督查组就表示,部分地方黑臭水体存在反弹风险。

  目标与现实的双重驱动,最终促使广东在此轮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将水污染治理,尤其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摆在一个更突出的位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前述座谈会上了解到,“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被广东省环保厅列为下一步计划要点之一,并有多项行动正酝酿实施。

  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李晖表示,广东将加快印发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实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据悉,该方案将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黑臭水体整治、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任务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并建项目库。

  其次,广东还计划2018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主体整治工程,并要将50%黑臭水体疏浚一遍,2020年底前则要扩至80%,同时建立长效机制。

  此外,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逐个黑臭水体建立整治档案,以加大黑臭水体的整治力度和加快整治进度。

  事实上,这场专项行动已于5月8日启动。据广东环保及住建部门披露,按国家有关文件要求,2018-2020年广东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要分别达80%、90%和95%。这也与2020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目标相对应。

  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督查组广州东莞督查组组长张波日前也表示,黑臭水体整治是水污染防治“五大战役”中的“当头炮”,打好此首役战,对素有“水乡”之称的广东具有重大的意义。

  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广东还提出要消除劣V类水体,以及要狠抓近岸海域污染整治等一系列水污染治理行动。

  “从全国看,广东环境质量,尤其是空气方面比较靠前,但也存在短板,水污染就是突出的一个。”广东省社科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大磊分析,广东地处沿海,河流多数处于下游阶段,受污染累积效应所累,并且不好防治;此外,广东稠密的人口、发达的制造业亦对水环境造成不小挑战。

  吴大磊认为,从时机上看,当前广东水污染治理将呈现两大特征,一是随着环境不断改善,难度越来越大,将进入一个缓慢艰难治理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投入更大力度;二是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当前广东污染防治的手段、资源和经济承受能力更强,可调动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是一个机遇期。

  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

  广东水污染问题及治理压力背后,暴露了环境基础设施不足的短板。

  “水体黑臭的本质原因,是环境基础设施不合格、管网不配套、治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张波在前述座谈会上表示,通过黑臭水体整治,可以加快补齐城市基础建设短板,进而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水污染的表现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李晖也认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是广东水污染的重大问题,包括导致一些污染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由于过去广东不少城市普遍存在着“重厂轻网”的问题,导致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欠账严重,甚至有个别城市“十二五”期间规划的管网建设项目至今仍未完成。

  “广东已经实现污水处理厂‘一县一厂’的建设,但心脏有了,没有血管输送不起作用。”李晖说,这导致广东污水收集率及污水厂处理效能偏低。

  官方数据显示,广东全省污水处理能力已多年居全国第一,但2017年全省每万m/3日处理规模配套管网长度仅23.1公里,低于2016年全国的23.5公里的平均水平。广东如果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初步估算还得新建1.1万公里的管网,而对标国内先进省市区,那么污水管网的缺口还将更大。

  不仅如此,还大量存在着“僵尸”管网、断头管网。这些均不同程度地制约广东的污水处理能力,进而也影响着水污染治理进程和效果的发挥。

  为此,“加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此番也被列为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下一步计划要点。其中,针对水污染治理,广东提出要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强老旧管网改造。张波也建议,广东要扎扎实实推进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收集处理初期雨水,切实提高污水厂处理效果。

  “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付出的努力中,投资必不可少,应该进一步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吴大磊说,广东的环保基础设施短板某种程度就直观体现在投入上。

  《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显示,从2005年至2016年,除广州亚运年之外,广东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同期GDP的比重长期在1%以下,其中“十二五”前四年仅为0.53%,与全国1.67%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广东省住建厅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和2017年,广东全省的黑臭水体整治投资分别达到136亿元和117亿元。

  5月24日的座谈会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衍诗强调,广东全省各级人大及其环资工作机构要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包括“要在治污资金安排使用上加强监督,推动各级政府加大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提高使用效率”。

  “广东现在是既要还旧账,又不能欠新账,两头挤。”吴大磊认为,除政府投入,未来或更多需要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通过拓宽渠道、保障收益撬动更多资金投入,但这并不容易,因为环保基础设施是资金回收周期较长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