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预测:洞察和指点未来的生活

2017-09-28 11:00:12 来源:中国网 作者:

  9月20日,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公布了最新的“引文桂冠奖”,预测了22位可能在今年或未来,获得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化学、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学者。

  其中,在中国台湾出生(1959年)的华裔科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特聘教授张远(Yuan Chang)和其丈夫、同为匹兹堡大学教授的帕特里克•摩尔(Patrick S Moore)一同上榜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引文桂冠奖,理由是他们一起发现了卡波济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又名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

  对未来的预测是人类古已有之的一种本能和才能,所谓未卜先知便是这种预测的极致,而且在战争、竞技(竞技体育)、赌博、股市中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根据,预测也不过是一种算命或纸上谈兵。但如果基于大数据、统计学和算法等,就有可能让预测更为准确,并成为一个学科,即信息学或预测学。

  人们对科睿唯安预测诺贝尔奖津津乐道是基于其预测的准确性,迄今能出其右者还寥寥无几。科睿唯安是根据过去30年间发表研究成果的总被引频次,来定量分析和预测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这些高影响力的研究人员被授予“引文桂冠奖”称号。获得引文桂冠奖的人中有一些人在后来或当年就获得诺贝尔奖,因此,获得引文桂冠奖的人也被视为是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引文桂冠奖也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一种预测。
  对诺贝尔奖的预测固然需要娱乐与严肃共舞,搞笑与学术齐飞(已经有搞笑或另类诺贝尔奖了),但更重要的是,预测诺贝尔奖是对科技发展的评价,也是对人类生活和文明走向的前瞻性研究,就像多年前随着互联网、IT技术的发展预测人类将进入信息时代一样,不仅让更多眼光敏锐和善于捕捉机会的人摆脱了贫困或成为富豪,更是让许多社会共同体和国家顺应这样的科技走势而进入民富国强的高速通道。

  预测诺贝尔奖当然不只是科睿唯安的引文桂冠奖,而且还有其他预测,例如被誉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风向标”拉斯克奖,比科睿唯安的引文桂冠奖更准确也更具权威性。自1946年拉斯克奖首次颁发到现在,有超过300人获拉斯克奖,其中有86人获得诺贝尔奖。以此为预测标准,准确率为28.66%。拉斯克奖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奖,其中48%的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随后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的屠呦呦也是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后,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预测诺贝尔奖的准确率来看,拉斯克奖(28.66%)远高于科睿唯安的引文桂冠奖(15.52%)。其实更深入地看,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所有获奖内容都是对科技成果是否真实、是否有价值,是否有益于社会、是否有助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理性和客观的评价,也是对人类未来的一种烛照,尽管不排除像诺贝尔奖这样奖项也有看走眼或光照难以企及的地方和时候。

  除了准确率外,更应当看重的是所有这些预测是否反映了未来科技与生活的趋势,以及所预测的科技成果是否真实和符合观实际情况。

  无论是从引文桂冠奖,还是拉斯克奖,最具有价值和最值得重视是,这些对诺贝尔奖的预测到底烛照了未来人类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哪些趋势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