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牵引

2017-12-19 10:55:56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

  碳市场不仅可以让排放主体的碳排放行为显性化,更能让碳排放治理方式从政府指令为主转向市场引导为主,从经济补贴为主转向效益驱动为主,最终生成节能减排的全新政策体系。

  作为中国政府节能减排行动的一个重要步骤,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于12月19日正式启动。为此,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求石化、建材、钢铁、电力等重点排放行业过去4年中任一年碳排放量达2.6万吨及以上的企业或者经济组织提交2016与2017年度碳排放报告,并敦促第三方机构与地方政府在2018年3月31日之前完成对报告的核查和复核。

  按照消耗1吨标准煤等于排放出2.6吨的二氧化碳换算公式,碳排放不仅可以计量,而且根据《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巴黎协定》三项国际文件的规定,全球碳排放还有总量约束,世界各国也有碳排放的承诺。当本国政府将碳排放量分解到企业与经济组织名下时,就形成了碳排放配额,也就是企业的碳排放权。由于配额是有限的,碳排放权就成为稀缺资源,具备了商品属性,于是便可以用来交易,由此产生了碳交易与碳市场。

  碳市场主要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一级市场涵盖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以及抵消机制等要素,二级市场包括由标准化、连续性与公开化交易以及清算服务组成的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在此基础上,碳市场还有融资服务市场和支持服务市场,前者如碳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碳基金,后者如碳指数、碳保险等。在碳交易产品构成中,除了碳现货、碳期货外,还有碳期权、碳掉期、碳指数交易产品及碳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品。由于自身碳排放配额的有限性,企业除了通过交易市场补充碳配额外,还可以按照国家核证的自愿减排量(CCER),如投资兴建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来冲抵配额。

  从全球范围看,欧盟、美国等早在10多年前就建立了碳排放市场。其中,欧盟碳市场每年有近1000亿欧元的交易规模,而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与运行机制。此外,像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也启动了碳市场,只是体系尚不完善,交易不够活跃,而中国也同样如此。资料显示,从2013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重庆、上海、天津4个直辖市以及广东、湖北两省和深圳特区启动了碳市场的试点,纳入了电力、钢铁、水泥等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而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7个碳交易试点累计成交量1.97亿吨,完成成交额45.16亿元。

  按照初期设想,试点结束之后,全国推开的碳市场交易将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行业,但后来又将目标浓缩到电力、水泥和电解铝三个行业。而从最新的政策动态看,考虑到碳排放交易条件下企业不同的成本承受以及抗压力,加之一些试点经验的普适性有待继续论证,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的局部滞后等原因,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仅将电力行业纳入。即便如此,并不妨碍中国超过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欧盟碳市场的配额覆盖约22亿吨,而中国7个碳交易试点区域覆盖量就达13亿吨,外加占全国排放总量39%的国内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形成的10亿吨左右的配额,欧盟作为碳市场老大的地位被中国取代不容置疑。在此基础上,如果碳市场覆盖到了石化、化工等行业,届时更将形成一个覆盖30亿—40亿吨的碳配额市场,如果能够推出碳金融交易工具,2020年后,中国碳市场交易规模可以达到1000亿—1200亿元。

  从淘汰落后产能,到加强环保督察和节能监察,再到发放排污许可证,先前我国主要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来降低碳排放,成效也相当显著。其中,2016年碳排放强度比前一年下降了6.6%,2017年前三季度又下降了4%左右。但是,行政手段不仅成本过高,而且对市场力量造成了“挤出效应”。同时,无形之中形成了企业在碳排放问题上与政府的隐性博弈,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猫鼠游戏”。而碳市场不仅可以让排放主体的碳排放行为显性化,更能让碳排放治理方式从政府指令为主转向市场引导为主,从经济补贴为主转向效益驱动为主,最终生成节能减排的全新政策体系。

  对于企业而言,一个精心设计的碳市场完全可以成为其控排减排的重大经济诱因。一方面,那些配额不足的企业需要通过购买配额以完成抵消,否则将遭受取消优惠政策、多倍罚款等处罚。虽然目前国内每吨30元的碳市场均价还不能对企业产生反压力,但未来碳价持续上升已成趋势,2020年极有可能涨至200—300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购买碳配额的机会成本就会加大,这就必然倒逼其改变能源消耗结构,增加节能技术投入,改进生产制造设备,从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基于对碳市场商业收益的追逐,不少企业会强化碳资产管理,包括以碳资产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取授信,申请绿色标签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以及直接让渡碳配额获取市场利润。在企业眼中,碳资产就等于信用资产,优质企业据此可以获得更加充分的竞争优势。相反,那些碳排放成本过大或碳负债过重以及碳形象不佳的企业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并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市场的优胜汰劣功能由此得到彰显。更为重要的是,围绕着企业的碳配额交易市场,还会产生诸如碳咨询、培训、交易、核算与核查、资产管理、资讯服务等低碳服务业,中国经济的产业优化与升级步伐由此加快。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