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毛明江) 目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白糖……甚至老百姓餐桌上的大米,这些重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均全面低于国内市场价格。进口棉花到岸价每吨甚至比国内棉花价格便宜3000-5000元。农业专家表示,农产品国内外价差扩大趋势明显,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既要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又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同时推进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

  现状
  内外价差明显 粮食进口激增

  海关总署8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在内的我国谷物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0%。
  “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全面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为降低成本,一些国内企业加大了粮食进口量。”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说。
  据了解,近年来,在大豆、棉花、植物油进口继续保持高位,食糖、乳制品净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全部转为净进口。尽管粮食特别是大米和小麦的净进口量非常有限,但从10多年的发展变化看,我国大宗农产品进入净进口阶段的趋势十分明显。
  数据显示,2012年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小麦、玉米、大米净进口量分别达到341.5万吨、515.3万吨和208.8万吨;食糖和棉花进口量分别达到374.7万吨和541.3万吨,再创新高。另据商务部本周发布的数据,6月进口大豆预报到港832.28万吨,创月度最高水平。
  就大米而言,卓创资讯资深大米行业分析师王书童表示,东南亚种植成本低,因此稻谷价格偏低,米价偏低。我国以进口越南米为主,米价与国内同等级大米价差在0.20-0.30元/斤。进口米数量占到国产大米的1.6%,比重虽小,但因价差优势存在,对国内大米市场冲击严重。
  记者注意到,我国小麦夏粮实现了“十一连增”,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660万吨,比上年增加475万吨,增长3.6%。国内内产量连增,为何进口也猛增,原因到底是什么?海关总署分析认为,一是国内需求旺盛;二是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处于低位。

  原因
  资源禀赋与体制原因双重夹击

  对于国际国内农产品价差拉大的原因,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2014)》绿皮书报告认为,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价格相对较低;同时,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但粮食需求逐年上升。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倪洪兴认为,中国农产品市场已高度开放,取消了所有非关税措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仅15.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粮棉糖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65%。关税配额外进口完全取决于国内外市场供需状况。中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开放度最高的国家。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在贸易平衡压力下升值,农产品进口动力进一步增强。目前的现实是,在高度开放条件下,想不进口都很难,缺乏有效调控手段和政策空间的问题日益突出。”倪洪兴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指出,国内粮食需求在品种调剂方面的需求增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从国外适量进口“强筋、弱筋”小麦来满足加工面包、蛋糕和高品质食品的需求明显高涨。
  对于未来内外粮食价格的走势,倪洪兴认为,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差距将继续拉大。在他看来,随着中国农业物质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上升和显性化,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内外价差的扩大不可逆转,未来粮食进口价格具有的“天花板”效应将更加显著,这将使得国内粮食价格难以随成本上升而相应上涨。
  “我国农产品进口增势强劲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关税等政策手段来进行有效调控。”倪洪兴认为,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国内外价差扩大是必然趋势,但越开放越需要关税保护。以大豆为例,当前国内大豆产业面临的困境,严格意义上讲不是进口本身造成的,而是缺乏必要的关税保护和进口调控政策造成的。大豆的关税水平只有3%,而且不能使用特殊保障机制,这使得大豆进口几乎没有调控。

  威胁
  长期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社科院绿皮书报告中称,今年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将持续低位,国际、国内农产品价差或拉大,必要时需控制进口规模保护国内产能。
  绿皮书指出,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价格相对较低,为我国农产品进口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减轻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传导的压力,输入型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明显下降。“但是,我国农产品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绿皮书间接表达了国家未来粮食安全的担忧。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认为,从全球粮食进口规律看,粮食进口对一个国家而言绝非多多益善,有可能会危及国内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某些作物耕作面积的萎缩。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专家表示,对外进口粮食的大增,会对国内农业产业形成了抑制,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动力,给农产品长期供给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

  应对
  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中国农业不仅关系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供给,而且涉及数亿小农生计。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和大宗农产品基本供给,同时更加充分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既是我国农业发展现实的必然,也是农业理性选择的必然。”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倪洪兴认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指出,解决国内外粮食价格的倒挂,要通过推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等方式,尽可能放缓国内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速度,保持国内稻谷和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
  他表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既要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又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关键在于加强对两个市场的统筹,要有有效的手段把握进口时机和节奏,确保进口规模适度适当、不给国内产业带来冲击、不会削弱国内粮食基本供给能力的保障。
  “要练好内功,不断提升竞争力。要通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着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国外资本、技术、品种、管理理念引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大限度增强农业竞争力。同时,尽量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重点要加强对农产品贸易的战略规划,努力构建持续、稳定、高效的资源性农产品进口供应链。要研究加快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逐步提高我国在农产品定价上的话语权。”倪洪兴表示。倪洪兴还特别提到,要注重发挥仅有的关税、关税配额管理措施的“门槛”作用,加强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合理保护,使进口农产品进入国内后在相近的价格水平基础上与国内产品竞争,着力避免粮食进口对国内趋势价格的过度打压和抑制,确保粮食保有合理价格水平、有随着成本上升而相应上涨的空间。
  多位农业专家则建议,当前关键的是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现阶段应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积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推进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

  【相关阅读】

  内外粮食价差助推 农产品走私呈高发态势

  国内外粮食价格价差的拉大,还带动了白糖、棉花、大米等农产品走私违法行为的增加。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上半年农产品走私呈高发态势。

  高价收储导致粮食库存高企

  由于国际粮价偏低,导致大量外国粮食进口,加之国内丰收,使得国内粮食库存充裕,东北地区玉米库存爆满,南方地区库存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