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川智能蔡昌蔚:信奉奋斗型文化 为中国智能制造开疆拓土

2019-08-29 07:50:3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邵好

  2007年春节,迈入而立之年的蔡昌蔚,正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内焦急地摆弄着仪器,他要在半个月内做出一个小型电容倒角机,而收货方是跨国企业泰科电子。“要得很急,我加班加点完成了设计和制作,过年期间一天都没有休息。”

  这次匆忙的交货,改变了蔡昌蔚此后的人生,一片属于中国智能制造装备的新领地也就此被开发。

  12年时光转瞬即逝,蔡昌蔚依然对那个疲惫的春节假期记忆犹新。不过,刚刚带领瀚川智能走上科创板的他,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思考:“能成为科创板首批发行上市企业之一,我们深感荣幸。此次上市,为瀚川智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登上资本市场的舞台,会不断激励我们、鞭策我们,我们团队会继续努力前行。”

  伫立时代浪潮之上,蔡昌蔚坚信奋斗是一种幸福,“公司的文化是奋斗型文化,从我本人到团队,基本要求就是要持续奋斗,把公司做成世界领先的企业。我们不会因为上市就懈怠、享乐,我们会持续奋斗。”

  “批量化+定制化”成就国际领先

  在汽车电子行业,全球前十大零部件厂商中,有七家为公司客户;在连接器细分领域,全球前两大厂商均为公司重要客户;在医疗健康行业,公司拥有美敦力(医疗器械全球排名第一)、百特(医疗器械全球排名第十五)、3M(医疗器械全球排名第十八)等世界知名客户。

  同时服务诸多产业的龙头企业,瀚川智能为何有如此大的能量?答案便是“研发技术驱动市场”。

  据蔡昌蔚介绍,科研成果主要致力于全球知名企业核心生产线的智能化,公司已建立了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及平台化的技术储备,并形成从硬件、软件及服务全方位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实力。

  “搭建一个标准化的骨架,再给不同的产品穿上个性化的衣服,这样一来就能极大提升客户响应速度。”蔡昌蔚给出了形象的解释。

  据悉,公司产品采用整线智能化控制,嵌入工业互联网软件,能够实现生产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可视化、机器学习、预测及追溯等智能化功能;具有强大的开放与可扩展性,可高度对接企业的资源计划、生产管理、排程排产系统。

  “我们已建立单元化、模块化、平台化、系列化的产品生产模式。公司将下游客户制造工艺分解并开发了功能不同但接口统一的工艺模块,同时陆续开发了集工业数据采集、清洗、传输、存储、分析、预测、可视化等功能的系统模块。依托平台化的开发环境,公司能够快速根据下游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将工艺、系统等多项模块进行有机组合,缩短交货周期,实现柔性化生产,赋予装备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蔡昌蔚说。

  目前,瀚川智能已真正实现批量化、定制化生产,通过自主研发的100多套模组,累计完成2000多条产线的定制化开发设计。此外,在定制生产智能制造设备的同时,瀚川还开发了软件系统,可实现设备层互联和远程运维管理,打通整个工厂的数据链。

  例如,公司研发的PCB超高速插针机,采用超高速精密曲面共轭凸轮技术,打破了德国Eberhard、美国UMG等欧美厂商垄断,并在生产效率上提升20%以上,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汽车连接器内部,最核心的信号传输由金属针脚传递,它的可靠性决定了电连接的质量。”蔡昌蔚介绍,这款超高速PCB插针机不仅革新了电路板制造工艺,提升了汽车电子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效率,更保证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目前已成功抢占国内及国际同类产品的中高端客户市场。

  在蔡昌蔚看来,基于核心技术的整合能力正是公司的竞争壁垒。“智能制造装备集硬件、软件及服务于一体,需要整体化、集成化的系统工程思维及长期项目实施经验,局部的新技术创新难以对行业起到颠覆性、迭代性的影响。”

  智能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

  作为一家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系统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瀚川智能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医疗健康及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公司成立当年便研发出了第一台汽车连接器高速插针机,第二年成功完成第一代ABS/ESP线圈全自动产线的开发。

  在业内人士看来,瀚川智能在研发实力、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人才团队、客户服务等方面都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积累了14项核心技术,成为国内领先的汽车电子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称得上智能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

  这与公司持续研发投入密不可分。

  2016年至2018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142.54万元、1266.69万元和1959.96万元,2017年度和2018年度同比分别增长10.87%和54.73%。研发费用主要由材料和人工构成。

  至于2017年度研发费用中材料占比为22.90%,比例相对较低,公司表示,主要是因为2017年度进行了较多的软件系列项目研发,材料消耗较少所致。2016年度至2018年度,公司研发费用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61%、5.19%和4.50%,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公司营业收入快速增长。

  “公司设立以来,专注于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蔡昌蔚告诉记者。

  公司在业务方面的演变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核心技术及科研成果不断积累与提升,产品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二是在产品应用领域,公司利用既有技术积累及课题攻关,分别于2015年及2017年进入了医疗健康及新能源电池行业,这两个行业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三是持续开发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系统软件,有效提升了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

  据蔡昌蔚介绍,工业领域的供应链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本地对本地、本地对全球、全球对全球,让他最引以为傲的是,公司核心技术及产品都应用在了全球知名客户的核心生产线上。“到目前为止,瀚川的主要客户服务大多步入了第三阶段,我们在国外设立机构,服务多家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

  据悉,瀚川智能是国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为数不多的走出国门,业务布局海外,与国外一线同行竞争的企业。目前,公司在德国、美国、法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的全球知名企业中均有智能制造装备项目落地,并在德国、菲律宾设立了业务网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苏州工业园区星龙街的一片40多亩的空地上,瀚川智能总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力争巩固和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在已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公司将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顺应市场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发展方向与定位,从智能装备项目开发商转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平台品牌商,打造面向全球市场的工业4.0云平台,成为世界领先的自动化、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技术咨询、方案制定、设计、制造、验证、交付、生命周期维护等一站式集成应用服务。”展望未来,蔡昌蔚信心满满。

  ■快问快答

  上证报:公司未来的整体经营目标是什么?

  蔡昌蔚:在已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公司将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顺应市场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发展方向与定位,从智能装备项目开发商转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平台品牌商,打造面向全球市场的工业4.0云平台,成为世界领先的自动化、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技术咨询、方案制定、设计、制造、验证、交付、生命周期维护等一站式集成应用服务。

  上证报:公司研发能力如何?

  蔡昌蔚:公司目前拥有163人的研发团队,并设立了江苏省精密高速凸轮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提高公司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公司自设立以来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截至报告期末已拥有专利权44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

  上证报:与竞争对手相比,公司的竞争优势有哪些?

  蔡昌蔚:第一,我们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快,成本低,对客户的服务比竞争对手更灵活、更周到。第二,我们的产品智能化程度更高,我们的软件能力比国外竞争对手要强。第三,我们能给客户提供整体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我们的竞争对手往往只是在某一方面比较强,我们的能力比较全面。第四,我们有中国工程师红利的优势,有大量有活力、素质高的工程师。

  上证报:公司长期战略是什么?

  蔡昌蔚:公司的长期战略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成为像西门子、费斯托这样的伟大企业。

  上证报:公司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如何布局?

  蔡昌蔚:当前公司的互联网软件有openlink、opendevice、opentrace、openchart、openmes组成的openmake生产管理平台,核心技术储备有嵌入式工业设备实时边缘计算网关技术。这些技术现在已经应用到泰科电子、大陆集团、欣旺达、亿纬等客户中,后续公司会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力度。

  上证报:如何看待5G带来的机会?

  蔡昌蔚:5G技术对智能制造技术有很大的促进,在需要高速响应的状况下也可以通过无线来实现,可以让设备变得更柔性、更智能。此外,可以通过AR、VR的手段把物理模型和数字模型融合起来,为设计、研发、预防性的维护、维修,还有生产数据的分析,以及人工智能导入生产场景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我们在高速通讯、电子电路、芯片方面的工艺技术和测试技术已经做了储备,后续还会继续加大这方面的研发投入。

  上证报: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蔡昌蔚:新技术不断地在智能制造中获得应用,并与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其中,物联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AI)、3D 打印等新技术的作用将凸显。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将协同发展。智能制造的实现是一个逐级推进的复杂工程,涉及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并涉及执行装备层、控制层、管理层、企业层、云服务层、网络层等企业系统架构,需要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集成。智能制造将造就全新的业态,由多个提供单一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共同构建协作系统,形成融合发展的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