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坚定不移走对外开放道路 金融行业不例外

2017-06-20 10:55:15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魏倩

  中国证券网讯(见习记者 魏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6月20日在上海表示,回顾国内外改革的历程,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从制造业、服务业开放的经验可以推导出,金融行业不是例外,同样适用竞争与开放规律,金融服务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由竞争机制带来压力、动力、进步和繁荣,会发展得更好。

  这是周小川在2017陆家嘴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所表示。他是此次论坛的共同轮值主席,演讲主题是对外开放。他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对外开放起了重要的作用。

  开放促进政策改革

  周小川从制造业、国内政策改革、服务业开放、区域性试点、金融行业、“一带一路”六个方面阐释了他对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解。

  首先,制造业的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据他观察,较早参与开放和竞争的大多数行业最终都发展壮大得快,竞争力强。开放是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是通过市场和竞争机制带来了优化的配置。

  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世界工厂,不少领域正在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竞争在这个过程起了重要作用。

  周小川认为,有了竞争机制之后,国内企业有了很大进步。通过竞争也改掉了国内过去存在的垄断,过去国内的竞争也不充分,外贸企业之间也缺乏竞争。

  其次,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政策改革。开放过程强烈冲击了传统的集中型计划经济政策体系,并引发国内一系列重大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增值税改革、出口退税、汇率市场化,以及当时开启的关贸总协定和WTO谈判等影响深远的改革,都是由开放所引发。”周小川表示。

  对外开放推动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汇率市场化,以及放宽外汇管制等政策改革。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使市场和竞争成为普遍适用的政策机制。

  再次,服务业开放的类似历程。对于服务业的开放,周小川指出,其开放规律与制造业相似,也是通过对外开放引入了竞争,推动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并带动国内相关的政策改革。他认为,在工业领域,除了国防等例外行业不适用于一般的市场竞争原则,绝大多数行业都可以引入开放和竞争。

  第四,地区性试点经验增强了开放的信心。早期,我国决定开放、开发四个经济特区,当时有不同意见,后来特区取得了效果,并向其他地区进行了推广。中国加入WTO时也很有争议,但事实证明“入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有力推动上海自贸区试点,开始也有不同声音,现在自贸区数量已扩大到11个,很多先行先试的经验推向全国,说明大家看到开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周小川说。

  金融业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五,对于与论坛主题密切相关的金融行业,周小川花了不少时间来阐释。

  周小川认为,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的服务业。全球经济危机告诉大家,要防范金融危机首先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性,“对那些高杠杆、低资本、不良贷款等等现象均不可以宽容。而越是不开放、不竞争往往会纵容这些低标准。”为此,金融服务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性服务业的属性已十分清晰。

  从全球经验来看,绝大多数金融行业都是竞争性服务业。国内商业银行从竞争中学习到了很多内容,为我国金融业带来了产品演变、市场建设、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一系列变化。后来又通过竞争性股改上市,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资产质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较大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对国内政策带来改革压力,包括会计准则、监管标准以及营改增等。

  周小川指出,个别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对金融业进行保护,等成长壮大了再开放,再参与国际竞争。但各国经验(包括我国自身经验)都表明,保护易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寻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不健康、不稳定。

  国内的金融机构现在已经有很多都走出去,适应了国际竞争,在风险管理、定价、反洗钱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他强调,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六,对于当前正在建设的 “一带一路”,周小川认为,这为中国金融业开放提供了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涉及大量的新兴金融合作,会带来进一步开放的需求,也为我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开发性金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带一路”的建设也为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布局,为贸易投资资本运作等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