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加快推进深层次改革 做好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的技术准备

2018-06-20 14:44:17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李丹丹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李丹丹)中国人民银行官网19日发布了2018年第3号《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该论文由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撰写,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货币调控方式转型》。值得指出的是,论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

  论文指出,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和基本完成,在迅猛发展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推动下,我国货币数量调控的有效性逐渐下降,亟须向利率为主的价格调控方式转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功能日益健全,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更加通畅,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走廊机制等利率操作模式基本完备,我国已具备了向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的必要条件。

  不过,正如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货币调控方式转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向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的实践过程中,中国货币政策始终面临着政府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和预算软约束部门、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功能深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因素制约,金融市场微观基础、制度保障和产品市场发展等方面仍存在问题,货币政策仍需要依赖数量调控方式。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加快推进和各项约束条件的有效缓解,转向货币价格调控方式的充分条件将更加成熟,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终将水到渠成。

  论文建议,今后应当在有效发挥数量调控优化结构的同时,做好货币“量”“价”调控的协调配合。要综合考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兼顾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需要,加快推进各项深层次改革,努力做好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的技术性准备工作,为及时有效应对流动性冲击和利率扰动,中央银行的利率决策空间和政策操作自主性也亟待提高,并在制度上予以保证。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结构优化调整的现实要求,有机结合短期宏观调控和长期机制改革,逐步实现金融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并轨,大力培育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推动发展更多的浮动利率产品,明确短端(隔夜)政策目标利率,完善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走廊机制,优化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科学开展利率决策,有效进行利率操作,顺利实现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更好地促进新常态下经济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徐忠在论文中指出,2018 年,我国不再设定 M2 和社会融资规模具体的量目标,而是将其作为重要的货币监测目标,这也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变化。不过,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后,我国尚不具备立刻转向货币价格调控的条件。利率“形得成、调得了”的关键,根本上还是在于深化发展金融市场体系。只有一个具有足够广度深度的金融市场,才能够形成合理的利率水平,畅通利率传导机制。

  论文表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措施能够逐步缓解金融市场各种约束和问题,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价格调控方式转型。一是从金融市场微观基础来看,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和新《预算法》基础上,2017 年以来我国加强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整顿,强调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弱化地方 GDP 考核导向,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真正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同时,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随着中央地方财税体制的进一步理顺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深化,我国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将真正实现硬化,从而有利于打破刚性兑付。

  二是从金融监管改革来看,2017 年以来我国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采取穿透式原则,加强监管合力,补齐监管空白。随着各项监管措施逐步到位,大量表外业务将回归表内。在金融市场风险得到有效缓释的同时,银行资本充足度和准备金也将面临明显约束,我国也应适度降低法定准备金要求,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税负担,畅通利率传导机制。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时间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必然的。

  三是从金融产品市场发展来看,随着金融监管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中央银行将统筹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划、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这有利于金融市场功能的深化发展。今后要按照市场功能统一的规则,适当放开不合理的金融业务管制,鼓励以交易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为主要目的的金融创新,真正提高金融机构产品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创造条件实现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并轨,明确短端(隔夜)政策目标利率,实现利率为主的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

  四是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来看,今后要加快深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深化外汇市场发展。中国应立足于大国经济金融开放的实际需要,货币政策以国内均衡和内部产出物价目标为主,加快完善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扩大汇率浮动弹性,提高汇率波动容忍度,真正发挥汇率外部经济稳定器作用,切实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有效性和宏观经济的韧性,为利率为主的货币价格调控转型营造良好的外部金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