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新型“夜经济”

2019-08-05 19:17:08 来源:新华社 作者: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从深夜大排档到夜宵送上门,从“日落而息”到24小时不打烊……随着技术不断更新,消费加速升级,中国“夜经济”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我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升级,催生一系列夜间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创造着多元个性的消费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

  文化消费成新增长点。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规模超500亿元;今年“五一”期间,北京王府井、三里屯等区域夜间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同比增长15%以上。“过去夜间文化消费可能就是看看电影,如今人们有了更高的文化体验需求,比如博物馆、旅游景点在夜间开放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说。

  人际交往成新需求。在深圳一家外企工作的赵莹告诉记者,白天工作节奏快,基本没时间社交,晚上下班后喜欢约上朋友去咖啡馆、小酒吧聊聊天。“人际交往成为夜间消费新需求,聚会、轰趴等形式的夜间服务,受到上班族的青睐。”许光建说。

  多业态融合成新趋势。王蕴表示,过去的“夜市”业态较单一,现在的“夜经济”是多业态融合的复合型经济。线上不打烊,线下体验型活动配合线上是“夜经济”的一大新特点。此外,“购物+休闲娱乐”“购物+体育”等不同业态的混搭是“夜经济”的新趋势。

  互联网孕育看不见的“夜经济”。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科技催生一批新兴职业,给当代“夜经济”注入完全不同的内涵。“90后”朱宇是某网络平台脱口秀主播,拥有30万粉丝,他告诉记者,夜里零点左右是节目收听高峰期,准备在这一时段推出付费节目。

  多个城市相继出台“夜经济”相关政策,北京出台13条具体措施繁荣夜间经济;上海设立“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天津提出打造“夜津城”……“灯光下的潜力”可见一斑。

  【相关阅读】

  亮起来 活起来——中国“夜经济”新图景扫描

  夜镜头里的中国,夜生活愈发丰富,灯光愈发璀璨。一个叫作“夜经济”的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夜经济”空间广阔 发展要因地制宜——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等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政策,促进“夜经济”发展,“夜经济”一时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夜经济”的火热背后是百姓收入不断增加,消费加速升级,同时她也提出,各地发展“夜经济”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

  一场关于“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长沙被不少人称为‘脚都’,了解点相关情况吧。”布置“夜经济”选题时,编辑特意向身处长沙的记者叮嘱。是啊,“脚都”名声在外,这应该算得上是长沙“夜经济”的标签之一。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深夜食堂”吃得安全是基础

  “夜间餐饮消费,吃得安全是基础。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让消费者吃出体验、吃出文化,展现出‘深夜食堂’的魅力和特色。”针对发展“夜经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经营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夜经济”来了,夜生活更丰富了

  “夜经济”是增长的新动力,是市场的新引擎,是中国经济社会活力的新脉搏,更是百姓生活日益丰富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