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让后浪的力量更澎湃——走近科研实验室中的青年团队

2024-05-04 11:14:33 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泉、温竞华、宋晨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我们有不少新发现,其中一些引起了全球天文学家的高度关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国家天文台青年科研人员孙惠还在分析着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源源不断传回的观测数据。

  4月27日,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首批在轨科学探测图像正式发布,这颗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多个国际团队参与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成功“抓拍”到转瞬即逝的宇宙“焰火”。

  “短短3个多月,我们已探测到新的暂现源17例、恒星耀发168例。”孙惠所说的优良观测结果背后,是项目团队的心血和汗水。

  作为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国家天文台有一支主要由“80后”“90后”组成的科研团队,他们在卫星载荷、科学应用系统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勇于探索,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使卫星探测能力较国际同类设备提高一个量级以上;他们敢于尝试,从仪器原理构想到关键器件组装,从仿真模拟到实测验证,从观测数据分析再到论文撰写,做过项目研制到在轨测试过程中的各类“工种”。

  “有机会探索宇宙的星辰大海,我们深感自豪。”国家天文台爱因斯坦探针项目团队的青年科研人员刘禾阳说,“我坚信,我们的工作将为人类探索更多宇宙奥秘提供有力支撑。”

  近来,我国科技创新接连取得新进展。4月29日,中国船舶集团凭借自主研发设计的27.1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一举拿下全球最大单笔造船订单。

  “这是全球最大的LNG运输船!”参与设计工作的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LNG技术研究所的青年工程师刘周难掩自豪。

  LNG运输船是运载零下163摄氏度LNG的“海上超级冷冻车”,是世界上最难建造的船型之一,设计全球最大的LNG运输船,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全新的设计,充满未知和挑战。在这个30多人的设计团队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三分之一,他们承担了总体方案设计、船岸兼容性分析等一系列关键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论证和试验。

  时间紧任务重,他们放弃休息、加班加点;缺乏可参考先例,他们勇于探索、敢于试错;遇到疑难问题,他们虚心请教、头脑风暴……

  付出终有回报,27.1万立方米LNG运输船较常规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的年运载能力提升了57%,可以通达全球70多个岸站,综合性能指标国际一流。

  “我们在实践中增长了本领,磨砺了意志。期待着投入到更多新船型的设计工作中去,为我国造船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刘周说。

  奋勇争先,百折不挠。一大批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里挥洒汗水,为我国科技事业进步贡献着青春力量。

  “我们正加紧开展合成119号元素的准备实验,争取早日让元素周期表中出现由中国人命名的新元素。”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有一个从事新核素合成研究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数由原子核中含有的质子数决定,自然界中存在的最重的元素是序数为92号的铀元素,比铀元素更重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目前已达到118号。

  “哪个国家的实验室最先发现新元素,这个国家或实验室就有权对这个新元素命名。”团队成员张志远说,通过人工合成新元素,人类可以探索更多微观世界的奥秘,新合成的元素在新材料、疾病治疗等领域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因此这是一项国际竞争激烈的前沿研究。

  “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为抢占先机,新核素团队多年前便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2022年,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建成出束,为合成新元素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实验条件,团队更加珍惜机遇,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由于超重新元素合成研究具有特殊性,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束流实验,一般实验周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一旦开展实验,加速器24小时不间断提供束流,科研人员设置好相关参数后,电脑程序通过控制设备高效开展“轰击”实验,团队成员们锚定目标,周而复始地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整理和数据分析等工作。

  “整个实验过程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几年时间内,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取得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张志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