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早在数百年就已经观察到“贸易的力量”。经贸合作在中印关系中最具正面积极意义,这是由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所决定的。虽然两国政治关系尚存在各种问题,但并不妨碍能够带来双赢结果的合作。

  ■中国提出的经济合作计划,不但有双边的投资贸易,还有涉及多边的地区与次地区合作规划,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对印度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也将成为两国领导人此次会谈的重要内容。总之,经济合作是促进中印关系的利器,过去十多年来一再证明,只要双方努力寻求利益汇合点,不执著于所谓的“安全忧虑”,不为西方某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所蛊惑,则合作共赢的大门是敞开的。这也是习主席此次访印的主要看点。

  ■中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因经贸关系发展就自动消除。解决双方的矛盾分歧需要共同努力,也需要对如何发展双方关系有正确的预期。如果双方只有竞争一途,则发展的前景也必然可虑。

  经过多轮外交磋商后,终于正式宣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9月17-19日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这将是中国国家元首8年后再次正式踏上古老的天竺之域,反映了当前中印关系高层往来机制更趋成熟,两个互为毗邻的新兴大国在寻求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道路上正在做出很大的努力。

  此前6月28日在和印度、缅甸领导人共同出席的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的大会上,习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中国对外战略与方针。中国领导人使用这个平台向世界阐述中国对外战略绝不是偶然的,因为中国与印度建交超过60载的风风雨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两国关系并非完美的朋友与伙伴,但惟其如此,如何正确处理双方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分歧才反映出外交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所继承并决心加以发扬光大的。

  管控矛盾分歧靠什么

  众所周知,中印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划分边界线,这涉及领土主权,是当今国际关系中仍然最敏感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在过去的60多年里,边界纷争在不同的阶段常常成为指标性的问题,以至于有些悲观的看法认为,除非两国彻底解决边界纷争,否则两国关系就不可能正常化。而当年在边界冲突后,印度议会甚至走得更远,声称除非中国满足印度对领土的全部要求,否则绝不和中国进行谈判云云。不过,印度在这里一方面有一个明显的逻辑悖论:如果领土问题全部满足印度的要求,为什么还要谈判呢?谈判不正是为了解决争端吗?另一方面,印度显然也意识到,中印间除了领土纷争,其实也还是有很多其他领域的问题可以讨论的。

  在实际政治中,两国对边界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从2003年起,两国建立了特别代表会谈机制,迄今已经举行了17轮,最近一轮是今年2月在新德里举行的,也就是印度议会大选之前。选举后印度政府更迭,莫迪领导的人民党政府在边界争端上将持何种态度一度成为媒体炒作的题目,但事实证明双方在如何处理这个难题上是有高度共识的,并不因印度政府更迭而受到太大影响。中方的立场则是一贯的,即坚持通过和平谈判方式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习主席此次访印是否加快寻求解决方案的步伐呢?大部分分析都持谨慎态度,认为双方并未为此设时间表;另一方面,双方也充分意识到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符合所有各方利益的,因此关于边界争端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管控矛盾分歧。

  管控矛盾分歧需要有一定的危机处理机制,这种机制的基础是相互信任。中国高层去年10月召开“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习主席亲自提出处理与邻国关系的一系列新的原则和精神,“亲、诚、惠、容”四字方针高度概括了中国继续推进睦邻政策的政治意志。习主席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就位后在外交上更加重视与邻国的关系,遍访周边国家,此次印度之行亦可视为贯彻中央周边战略的重要外交行动,必将对中印政治互信建设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中印关系从何处着力

  习主席此次访印是在两国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各种问题也相继出现的背景下进行的。经贸合作是中印关系的亮点,这在两国学界是共识,决策层亦不遗余力推进,两国贸易量从本世纪初微不足道的10多亿美元猛增到700余亿美元,正在向千亿美元大关挺近。按照两国在2010年的设想,这个目标应在2015年达到,届时中国将毫无悬念地成为印度头号贸易对象。相比之下,日本虽近年来一直努力加强与印度的经贸合作,但双方的贸易量则可谓“居低不上”,只有200来亿美元,而中国也是日本的头号贸易对象,尽管中日政治关系非常糟糕。这个现象证明了亚当·斯密早在数百年就已经观察到的“贸易的力量”。

  经贸合作在中印关系中最具正面积极意义,这是由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所决定的。中国作为工业制成品大国,在世界经济结构中明显领先于印度,同时中国的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的竞争力首先就体现在价格上,这对印度市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比如印度总理莫迪在习主席访问前先去了东京,日印媒体广泛预测日本帮助印度建设高铁,引入“新干线”技术,结果却没有下文。真实原因尽管还不清楚,但日本价格过高条件苛刻恐怕是一大原因。由此很多印度媒体转而将希望寄托在中国,希望习主席此次访问能够在中印铁路建设的合作上结出果实。这当然一定会得到中国的积极响应。这个案例是中印经贸合作发展迅速的良好注脚:虽然两国政治关系尚存在各种问题,但并不妨碍能够带来双赢结果的合作。

  随着经贸合作上升,近年来出现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印度对华贸易赤字不断扩大,据印方的说法,已经“难以承受”。这里应当指出,印度的对外贸易大多是赤字,顺差年份很少,因为大量进口能源,同时工业制成品缺乏竞争力,只是现在赤字来源国成为中国,且主要是因为大量进口制成品,这对印度比较难以接受。如何进一步平衡与中国的贸易看来将成为印方希望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充分理解印度的状况,也从未把顺差作为与印度贸易的目的,愿意通过各种措施促进解决,其中一个措施是在印度设“中国工业投资园区”,通过在印度投资加大在本地生产的力度来平衡双边贸易。这是双赢的方案,相信在这次访问中会有具体的落实。

  印度经济近年来遇到较大困难,发展速度明显下降,成为所谓“褪色的金砖”。这在其国内政治中有激烈反应,因为民众的直接感受太糟糕,便将怒火扑向执政的国大党,令其在本次选举中大败而退。莫迪领导的人民党政府一方面获取政治好处,在议会中获得了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胜,另一方面他也必须面对民众的期望,尽快把经济搞上去。这对莫迪政府是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经济合作计划,不但有双边的投资贸易,还有涉及多边的地区与次地区合作规划,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对印度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也将成为两国领导人此次会谈的重要内容。总之,经济合作是促进中印关系的利器,过去十多年来,一再证明只要双方努力寻求利益汇合点,不执著于所谓的“安全忧虑”,不为西方某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所蛊惑,则合作共赢的大门是敞开的。这也是习主席此次访印的主要看点。

  中印关系发展前景的正确预期是什么

  中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因经贸关系发展就自动消除。解决双方的矛盾分歧需要共同努力,也需要对如何发展双方关系有正确的预期。如果双方只有竞争一途,则发展的前景也必然可虑,因此印度前总理辛格以前在中国社科院演讲时特意提到“世界足够大让印度和中国共同发展”的观点。这个观点因其客观性和包容性得到中国的赞赏,可以说已经成为理解中印关系的关键用语之一。

  莫迪政府上台以后,显示了印度人民党奉行强硬政策的一贯姿态,该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也在领导人的若干讲话和措施中若隐若现。例如,提出印度所有国民应不分民族统称为“Hindus”,该词当然可以是印度人,但也可以是印度教徒,显然让其他民族难以接受;又如政府提出今后官方文件和法律文件等均应以印地语发布,领导人也应讲印地语,这再次显示了本届政府的民粹特点,因为印地语虽为很大一部分民众(大约占印度总人口的一半)所使用,但同样有很大一部分民众使用各种本民族语言,而不是印地语。英语之所以成为官方语言,除了殖民者的影响外,其他民族不愿意看到使用印地语的印度斯坦族独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对这个民粹色彩骤然加强的印度,中印关系发展的前景究竟如何呢?

  首先必须看到,上述印度的内政事务对中印关系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印度并没有两党各自的对华政策,无论谁上台,奉行的政策都是以印度利益为优先的,具体到对华政策,这种利益优先的重点将落在哪里,这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其次,从莫迪的从政经历以及他对国际事务的看法观察,本届政府的优先重点多半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因为印度的安全环境总体上比较以前应当还算是较好的,印度的周边没有太大的动静,即使是阿富汗,未来局势的发展对印度也没有太大影响。而莫迪之前在地方上的所有从政经历均围绕如何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等问题展开,这对他成为政府首脑后如何思考印度的政策有较大影响。

  从上述两点看中印关系前景,虽然对两国关系前景做过于乐观的预测缺乏根据,但也可以稍有把握地判断,双方在经济贸易领域包括金融合作与互相投资等都将有新的动力。自“金砖”国家巴西峰会达成建立新开发银行决定以及中国主推建立亚洲基建投资银行以来,中印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合作呈现出新的可能性,而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究竟如何改革等问题也成为中印可能采取共同立场的领域,这些都显示中印在当代国际体系中因地位相类似而产生的利益汇合点将上升。在全球层面,可以预期中印关系有较好的合作前景。

  在地区层面,中印关系面临的挑战比较多。例如在南海和东海,印度出于战略考量,竭力提升其存在,试图通过与日本等国的合作扩大影响力,这可能直接影响中国对印度的看法;在南亚和印度洋,随着中国对本地区的日益重视,从能源安全到巴基斯坦-阿富汗事务,中国的影响力上升很快,这可能导致印度的战略不安。但透过这些传统的地缘政治迷雾,同样可以看到的是,事实上,中印在地区层面的实际利益冲突并不明显,而双方合作的空间却可能随着两国经济的继续高速发展而呈现出新的形式,包括上合组织扩容将吸收印度等新成员的前景,习主席在亚信峰会上提出的建立亚洲安全架构倡议,印度在这类设想中显然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地区合作将是中印关系未来发展的试金石,相信也是习主席访印的主要议题之一,预期会产生诸多积极的成果。

  最后,中印关系的归宿终究是由双边关系如何走向来决定的。两个新兴大国如何相处,这在国际政治的实践中并无先例可循,西方媒体常以血与火来描述所谓“两强相争”的局面,但这种说法掩盖了一个重要事实:中国与印度虽同为新兴大国,但两国的实力完全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力量对比本身的不均衡就很难导出一个所谓“两强相争”的结论,因为这很可能是完全不存在的前景。中国的快速发展,如果确实会产生“两强”,那也不是印度,而是美国。美国的某些人士与媒体刻意描述中印“两强”的背后所藏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其实并不需要太高的智慧也能看出。中国对此当然有清醒的意识,这种意识也必将化为实际的战略,用以塑造中国与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大国的关系。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研究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