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0月29日专电题:壳公司难炒作 违规者入黑名单——透视上海自贸区运行三大热点
  新华社记者季明、何欣荣、姚玉洁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此之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为观察新政效能提供了极佳窗口。

  壳公司炒作不现实

  在投资、贸易和金融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内涵。“以工商登记改革和负面清单为主要内容的投资制度创新,正在发挥非常显著的效应。”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说。

  统计显示,挂牌以来自贸试验区平均每天接待咨询量约2300人次,业务办理量逾600人次,企业注册投资的高潮初步形成。并且,投资制度创新呈现可喜的扩散效应:实施“负面清单”等制度后,外资注册时间从29天缩短为4天,这反过来带动内资注册改革,如今内外资都是4天。

  虽然在登记注册潮中,大部分企业都有真实的投资意图,但也不排除少数人抱有投机的目的。试验区实施工商登记改革后,企业注册门槛降低,一些中介报出的价格是:2.3万元(2万元为注册地址的年租金)就可注册一家企业。有投机者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核心区域外高桥面积不过10平方公里,随着注册地址的消耗,已注册的企业会“奇货可居”,可以像股市上的壳公司一样炒作。

  对此,负责外高桥土地综合开发和运营的外高桥集团总经理舒榕斌表示,集团掌握的物业中,有足够的空间接纳各种企业注册。即使外高桥的资源不够用,自贸区的另外两大区域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和洋山保税港区也可以注册,三地的政策环境没有差别。

  此外,公司登记制度改革后,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专家指出,这有利于降低创业成本,但企业的法律责任并没有改变。所谓1元钱注册公司的说法欠妥,发起人应在约定的时间内缴付出资,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统计显示,截至10月23日,自贸试验区新设外资企业22家,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超过2350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6.6倍;新设内资企业135家,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超过1400万元,是去年同期的3.7倍。所谓“虚拟注册”的说法不攻自破。

  “宽进”后更要“严管”

  如果说公司登记改革带给企业的是“宽进”效应,那么“宽进”之后如何“严管”,是对政府的又一个考验。

  从已有的举措看,自贸试验区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的思路很清晰:靠先进技术、靠诚信建设、靠信息共享。这和国务院部署的公司登记改革精神基本一致。

  比如,一般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还有铁丝网这种物理围网,而自贸试验区将探索电子围网的管理手段。一件境外商品,在电子围网的监控下,可以进入区外的保税展销平台,销售完成后再向海关集中报关完税。若该商品没有实现销售,则可以自由返区离境,开始新的旅程。

  此外,国务院方案中的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已在自贸试验区内实行。未按规定期限公示年度报告或通过登记住所无法取得联系的企业将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将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使其“一处违规、处处受限”。“希望在试验区内,建立国内最高标准的信用体系。”上海银监局副局长蒋明康表示。

  戴海波告诉记者,在企业监管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各自掌握一套信息,每个部门只管一块。未来在自贸试验区内,将尝试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把各类信息汇总起来,实现对企业的综合监管。并且,这个平台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企业也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用信息。

  服务业开放稳步推进

  除了制度创新,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扩大服务业开放。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共有23项具体措施。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开放措施引起了投资者的强烈兴趣。在试验区新注册的企业中,约60%是贸易企业,逾30%是服务企业,包括总部经济、跨境电商和融资租赁等。此外还有23家金融机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征。

  还有更多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洽谈中。舒榕斌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对落户自贸区后马上开展业务的要求非常迫切,但有些服务业态如演艺剧场、教育培训机构等,对物业设施有着特殊的要求,改造起来需要时间。未来自贸试验区内根据总体规划,将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区、电信增值服务区和教育培训服务区等。

  据介绍,在服务业扩大开放的23项措施中,有12项已经落实,7项在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调整后可以实施,还有4项尚待相关部委明确细则。希望到今年年底,19个开放领域都有企业进来。

  当然,某些领域如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需要监管部门的配套支持。目前,央行对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支持措施尚未出台。在央行方案出台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正配合相关部门,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资金监控系统,帮助银行建立企业数据底账。确保方案一公布,业务马上可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