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荣基金:高成本存单源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

2017-04-12 17:12:31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朱文彬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朱文彬)2016年10月份以来,银行同业存单利率不断走高,带来债券市场短端收益率居高不下。2017年春节后,不少商业银行仍然在利率高位大量发行同业存单,并不顾忌存单成本的高企带来的利息负担增加。受到高成本存单大量持续发行的影响,债券收益率曲线持续平坦化,期限利差已几近消失。

  银行持续大量发行高成本存单的动力何在?是主动还是被动行为?背后的原因更多来自银行自身还是监管政策的约束?就这些一直困扰着债市投资者的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富荣基金固定收益部相关负责人。

  富荣基金固定收益部相关负责人分析称,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银行业在这场信贷盛宴中大干快上,为突破资本、存贷比等监管限制,开始广泛的银信合作,打开了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潘多拉盒子。

  为防范风险,监管机构2010-2011年连续出台针对银信合作的监管文件,强制要求银信合作资产回表。为应对监管,银行与信托公司将原来的银信合作产品正式装入信托SPV,使其成为规范的信托产品,这正是“享誉”金融市场的“非标”。监管机构逐渐注意到这一风险,开始加强银行表外理财配置非标的管理,2013年“8号文”出台,限制表外理财投资非标资产,非标开始快速回表。

  “基于贷款的高收益,非标回表更多的挤占了高流动性资产——债券的投资比例,资产结构的大幅变化使得银行资产端的变现能力大幅下降。”该负责人说。

  负债方面,多数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受到物理网点和客户的限制,储户存款增速受限,但在过去大宽松的货币盛宴中,金融机构资金充裕,同业存款由于不受物理网点的限制,成了银行规模快速增长的利器。借助于同业负债的扩张,尤其城商行保持了高速的资产规模扩张,而同业负债占比高企,很多机构超过了30%,使得负债稳定性大幅下降,同时,资金来源高度依赖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

  “由于负债端高度依赖于短期同业市场,而资产端高比例投资于长期限的贷款与非标,流动性很低,因此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流动性变得非常脆弱,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大。” 该负责人表示,为管控银行的负债端结构,防范流动性风险,一行三会和外管局联合颁发2014年127号文,限定单家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不超过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2015年9月银监会颁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对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LCR)提出了明确的2018年底达到100%的要求,并给予了过渡期安排:2015、2016、2017年底分别达到70%、80%、90%的要求。

  该负责人说,基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大幅变化,银行业流动性覆盖率受到较大压力。2016年四季度面临10个百分点的监管要求提升,银行需要短期内筹集资金提高资产流动性。在同业负债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同业存单成为银行短期内吸收资金支持或扩张资产规模的唯一工具,而银行资产端的流动性较差,与负债端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为满足监管要求和接续资金支持存续资产,银行不惜主动提升同业存单报价,推动了同业存单价格的持续上行。

  一方面银行资产端的投放资产期限较长,另一方面央行MPA加强对货币总量的管控,边际上紧缩效应明显,再者也受到美国加息、央行被迫一定程度跟随的影响,预计同业存单的高位价格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基于MPA的季度考核以及LCR的季度考核影响,资金面的季末波动效应可能较为显著,但在银行资产端压力大幅下降之前,目前看来同业存单价格仍没有实质下行的基础。

  同业存单实质上是同业负债工具,但会计科目中计入应付债券,未计入同业负债统计,不在2014年127号文的同业融入资金中,也不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中的同业负债占比当中。

  “相较于同业存款,同业存单透明度高,便于管理和监控,同时不可提前支取、发行成本低、期限灵活,对于银行是优于同业存款的主动负债工具。未来来看,由于同业存单的诸多优点,预计监管态度仍然会褒多于贬,也可能掣肘于部分银行的超限问题和缩表风险,近期监管机构对同业存单一刀切纳入同业负债的可能性不高。同业存单作为固定收益市场舞台中央的亮点角色,预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该负责人分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