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细更专更准更稳 银行保险对分析师的要求不一般

2019-11-13 08:01:3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艳芬

  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包括银、保、基、信等在内的资管行业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作为两大高度负债的行业,银行、保险系资管如何在资产与负债中寻求匹配的平衡点,是他们的使命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系资管主体的最大不同。

  在这样强烈且明确的诉求下,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买方机构,银行、保险系资管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外部研究支持?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两类资管机构又是如何展望并制定大类资产配置策略的?

  在近日上证报举办的机构投资者高端圆桌论坛上,十多家银行、保险机构的代表各抒己见,发表了观点和预判。

  银保眼中的外部研究

  除了自身搭建的内部专业研究团队外,作为资管领域的两大生力军,银行、保险机构也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夯实整体投研实力。其中,自然离不开证券研究的支持。

  相较于其他资管子行业,由于负债、资产等属性的不同,银行、保险机构对证券研究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差异化、专业化、前瞻性、价值化等字眼,是与会的银行、保险机构代表口中的热词。“只讲故事、不讲估值”的证券研究员,显然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拥有理财产品总规模近30万亿元的银行系资管,对资管行业格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相继落地,成为行业变局的催化剂。而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以及非标投资受限的背景下,银行资管正急寻自我突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银行资管对证券研究的需求出现了哪些变化?

  “银行资管的资产配置大部分集中在固定收益领域。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相继落地,后续一个新方向将是增加权益方面的投资权重。相对于公募、保险,银行在权益投资方面起步较晚,所以希望卖方研究机构对银行资管的权益投资有一个逐步引导的过程,在宏观上提供一个框架。”某股份制银行资管部固收投资经理认为。

  交银理财权益投资部总经理王建华,则更希望能找到能深入看清细分行业、细分公司以及企业家的券商分析师。他说:“银行理财对权益卖方的需求不同,需要长期、细化的风格。与公募、保险机构不同,银行与上市公司有很多非二级市场的业务,比如股票质押、并购基金、可交债等业务。所以,与其他资管机构更看重二级市场的股价不同,银行理财更加注重上市公司长期业绩的稳定性,而不仅仅是股价的表现。”

  差异性的要求,主要源于负债端的资金属性不同。“未来银行理财资金会参与到资本市场,而银行理财资金在久期、风险偏好上与保险、公募基金等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卖方机构要考虑到不同资金的差异性,而不是简单笼统地卖出一个产品,要考虑背后资金不同的风险偏好。”上海银行资管部固定收益高级经理虞玮直言,未来会更多关注卖方机构的差异性研究。

  保险重“长久期” 银行爱“高股息”

  一直以来,固定收益类资产都是银行、保险机构投资的主战场。那么,在资管新规体系下,他们的投资策略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在资产负债匹配的压力下,保险机构更青睐长久期的资产。平安人寿资产配置部研究团队负责人翁湉表示:“对我们保险公司而言,资产配置最重要的是资产负债的匹配。从目前来看,收益率持续下行和由此导致的低利率环境是资产配置面临的重要矛盾。为此,我们将加强资产负债匹配,提升长久期资产配置,降低资产负债久期缺口。”

  谈及2020年的权益投资策略,人保资产权益研究投资部负责人何海琨表示,机会可能在“别”的地方。“从宏观看,明年的机会可能在那些估值低、也有业绩支撑、股价‘趴着’、没被人关注到的标的上。如果有股权激励等因素的配合,标的表现可能会更好。”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银行理财资金在权益资产上的配置比例,大概仅占到全部资产的10%左右。多位与会代表认为,银行资管对权益类资产投资力度的加大,将是未来的一个大方向。此前,银行高收益的资产主要集中在“非标”上,在“非标”受限后,银行资管也存在去寻找高收益资产的动力。

  在虞玮看来,在大类资产中,权益类资产会是一个比较好的补充,未来会增大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从银行理财资金更追求平稳风格的角度考虑,银行资管会更关注高股息标的,而这与背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关。“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角度,他们接受净值型产品的波动预计需要3年时间来过渡。但今年不接受不意味着未来不接受,因为,在资管新规影响下,各家银行均在推出净值型产品,整个市场的净值型波动将被‘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