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份行与大行一冷一热的态度分化背后,隐含着差钱与不差钱的区别。而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高成本紧规模的尴尬局面仍在继续 ]

  面对央行要求优先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贷款需求的“窗口指导”,不同的银行作出了不同的表态。

  5月14日,工行表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个人首套住房信贷需求,加快个人住房贷款审批。与工行态度有所反差的是,部分股份制银行则表示不会改变现行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

  一冷一热的态度分化背后,隐含着差钱与不差钱的区别。而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高成本紧规模的尴尬局面仍在继续。

  银行态度分化

  对于房地产而言,信贷的投放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考虑到风险问题,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已经有所控制,在房地产市场敏感节点,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力度则成为关键点。

  5月12日,央行召集15家商业银行开会,虽未明确要求银行加大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力度,但要求商业银行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优先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贷款需求。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现在有银行存在首套房贷款审批时间长、贷不到款、利率比较高等情况,央行通过定向、结构性的一些措施,能够给个人住房贷款一定支持。

  央行的“窗口指导”得到了工行的积极反响。“今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继续实行差别化个人住房信贷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个人首套住房信贷需求。”工行称,“工行高度重视个人住房金融服务,将进一步合理配置贷款规模,及时满足客户的用款需求。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分类审批技术,进一步提高个人住房贷款的审查审批效率,加快个人住房贷款审批。”

  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个人住房信贷是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和落实普惠金融的重要举措,也是重点的民心工程。

  另一家大行信贷部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现在该行信贷规模相对充足,监管有相关要求,因此可以在规模上进行一定的倾斜,保证一定量的支持。

  然而,对股份制而言,信贷倾斜房贷就并没有那么积极。北京一家股份制银行高管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该行暂时不会改变个人住房贷款的政策,因为现在信贷资金紧张,并且股份制银行房贷占比并不太高。

  上述大行信贷部门人士也表示,现在很多客户在股份制银行贷不到款,纷纷转向大行申请个人住房贷款,造成大行该项贷款项目激增。

  央行上述会议被认为是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信心提振。加上去年下半年以来,不少地方频频传出救市的各类措施出台,为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松绑的市场预期。

  中原地产研究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传闻救市的城市已经超过10个,其中明确落地政策的城市也已经达到了6个。“叠加在2013年出台救市措施的城市,全国普遍救市的房地产政策已经开始松动。央行发布的房贷意见也体现了政策的宽松趋势。”中原地产分析称。

  高成本紧规模的尴尬

  作为一项风险并不太高的信贷业务,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近年来逐渐“失宠”。

  从民生角度考量,央行对个人住房贷款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个人首套住房还有折扣。然而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揽储成本急剧上升,压力陡增,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偏低让银行“无利可图”。加上存贷比考核、资本要求提高,银行信贷规模偏紧,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出现“惜贷”等情况。

  2012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特别是首套房贷利率折扣逐渐取消,甚至出现上浮。随着市场利率的走高,今年以来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也水涨船高。据了解,不少银行房贷款利率出现10%至20%的上浮。

  “于是,房贷市场尴尬的一幕出现:商业银行执行房贷基准利率或下浮,银行资金价格倒挂,银行承受不起;商业银行上浮房贷基准利率,购房人月供压力太大,购房人承受不起。”华夏银行副行长黄金老撰文称。

  其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5年期以上房贷基准利率为6.55%,若按基准利率0.9倍执行优惠利率为5.9%。然而市场上不少“宝类”产品此前都保持5%左右的收益率,银行理财产品目前更有不少预期收益率达到6%以上,明显形成了银行资金成本和收益的倒挂。

  “高成本紧规模,银行也难。”一家地方商业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称。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银行资金紧张要获得收益,信贷资源更倾向于做收益高的信贷业务。尽管央行要求综合考虑财务可持续、风险管理等因素,合理确定首套房贷款利率水平,但是银行也不可能亏本做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