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还是不降息,目前几乎成为货币政策部门嘴边的一个滚烫的地瓜,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

  按照刚刚公布的8月份的数据,显然应该果断降息。但降息目前又面临极大的“政治不正确”。因为降息就意味着货币放水,而货币放水就意味着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老路上去。这样不仅在舆论上有可能得不到支持,更与“克强经济学”明显相左。总理已经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目前池子里的水足够用,刺激经济增长更多地应该依靠调结构、强改革。

  可是如果咬牙坚持不降息,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又大大超出预期。原本看上去已经稳住的经济态势,被8月份的数据解读得有些难以直视。

  近几个月以来,呼吁降息的声量逐渐强劲。瑞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降息降准迫在眉睫”。他认为,长期改革需要持续推进,但短期增长亦不容忽视。目前的微刺激措施无法维持7.5%左右的经济增速,如果经济增速破7,有可能触发房地产业的深度调整,从而引发金融动荡。

  沈建光的观点并无新意,但却点到了问题的实质。依靠货币放水、印钞票来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的确必须改变,健康的经济增长,也只能来源于经济内生的增长力量。也就是该增长的增长,该倒闭的倒闭。但是,这仅是一种理想的增长模式。而在转型的过程中,在新的增长点尚未成型之前,一定的经济增速却还有必要维持,否则无法为调结构、强改革争取时间、拓展空间。

  从宏观层面来看,其实并不存在对于改革、对于结构调整的异议,争议仅仅是在转型的过渡期利用何种手段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在经济增速下滑有些明显超预期的态势下,主张降息的呼声才音量渐高。但是,这种尚局限于观点之争的异议,却面临比较尴尬的局面。面对主张降息的呼声,新华社的一篇文章直接认为是“对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改革的不信任”。

  显然,这样的结论有些以力压人。降息的影响尽管激烈,但终究不过是一种货币调控手段。维持经济增速的手段当然多种多样,降息仅是其中一种。而实际上,货币放水的手段也多种多样。降息降准是在货币放水,央行SLF操作同样也是货币放水。据报道,央行于本月16日晚间对五大行实施了5000亿SLF操作,“性质类同基础货币投放,近似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

  5000亿SLF操作目的何在?无他,就是在规模可控、影响可控的前提下,以货币投放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需要调结构,需要强改革,但却不需要休克疗法。那种情况任谁也承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