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中介很难再“低调”下去

2017-04-10 07:52:07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李曼宁

  低调审慎一直是会计师事务所对外展现出的形象。作为资本市场的三大中介之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存在感似乎一直不及律所,更逊于投行。即使是在其报告质量最高的IPO项目中,也是由投行占据主导。

  从业务角度出发,投行考验交易的撮合能力,其“主观能动性”较强,风险偏好较高,各投行之间在资源、人脉等方面实力相差悬殊。

  相比之下,会计师事务所受准则、法规限制较多,工作模式较程式化,因此相对保守、谨慎。

  此外,会计师事务所最主要的年审工作,也常给人以模板化的刻板印象。翻看上市公司年审报告,标准无保留审计报告的正文几乎长一个样。即使是非标准审计报告书,其保留意见或强调事项段等披露的内容往往也是此前已经曝光的问题。对普通财报使用者来说,很难获取增量讯息。

  律所同样存在上述尴尬,不少法律意见书措辞高度雷同,程式感显露无疑。这一方面令律所在资本市场的“存在感”大大降低(除非涉及诉讼),也有损其作为专业机构的执业形象。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计师事务所及律所等大批中介机构被视为仅具有“背书”作用,即鉴于法律法规及监管层的硬性要求,上市公司等相关主体不得不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为信息披露签字增信。

  这显然与监管或市场的初衷相悖,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多种,长期在投行身后跟班式的流水线工作及市场参与各方的重视程度不够则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从信息披露的角度而言,将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及律所等中介机构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是不公允的,各方并无严格的主导与从属关系。

  不过,上述现象正在发生变化。随着资本市场持续发展,IPO提速、并购日趋活跃等,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和投资者们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期待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

  最近一年,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工作强度与难度剧增。交易所各种类型的问询函件应接不暇,无论是定期报告,还是重组类问询,均离不开注册会计师发表相关意见。行业内部,中注协随机抽查越来越多,辅之各类约谈、整改意见。加之近期多家知名事务所被罚,引得业内人士纷纷感叹如履薄冰。

  但监管背后往往也隐藏着发展机遇。证监会日前通报了2016年度审计、评估机构检查情况,反映的依旧是基础审计程序不到位、质量复核不完善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不过,监管也肯定了“审计、评估机构在内部管理、质量控制和项目执业质量方面总体上有所改善”。

  监管趋严背后,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审计质量被倒逼提升。

  另一方,审计中介机构的重要性被凸显,注册会计师的地位与价值得到提升。面对越来越多的个性化监管,其模板化方式将逐渐被打破。尤其是在新审计报告准则出台实施后,会计师事务所需在年审报告中个性化披露审计中的重点难点信息,充分体现其执业判断能力,行业的存在感必然会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