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高管谈A股股权融资市场的巨变与应对:2018未必是小年 独角兽回归考验投研能力

2018-05-10 09:30:23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王玉玲

  由证券时报主办的“2018中国投行创造价值高峰论坛”于4月20日在厦门召开。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部总监蒋潇、浙商证券副总裁周跃、东方花旗证券副总裁崔洪军和东北证券副总裁梁化军四位嘉宾就“A股股权融资市场的巨变与应对”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与分享。

  在一季度A股IPO募资同比下降42.77%,增发募资同比下滑27.49%的背景下,他们认为2018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现在会把前期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要求也比过去更高,长远来看,这有利于培育企业,使企业基础更扎实。

  IPO新政下企业基础需更扎实

  主持人:今年春天IPO的市场有一点冷。通过数据可以看到,今年一季度,A股IPO募资同比下降42.77%,增发募资同比下滑27.49%。各位认为,对投行来说,2018年是大年还是小年?企业发展,有什么建议?

  周跃:2018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IPO形势很紧张,但看长远一点,这种局面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所以要坚定信心。

  我们不用过于担忧,应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浙商证券就是如此,当然,在现在比较严苛的情况下,我们会把前期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要求也比过去更高一点。如果原先的报送材料不是很成熟的话,该撤还是会撤。另外,我们要对企业培育到位。

  崔洪军:我觉得现在证券市场本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供给侧改革,我们要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很多企业过去在申报的时候不太愿意听券商的建议,有一些存在部分问题的企业抱着闯关的心理去申报,通过这一轮梳理,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每一家都有撤材料。

  我觉得目前供给侧改革最关键的就是壁垒,以前经常有很多规模不大,市场成长空间也不大,但是很规范的公司IPO。现在这条路不被允许了,规模小的企业必须要做到一定的程度,它要证明自己的业绩有成长,有基础,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做好了之后再申报,后面的事情也就简单了。

  周跃:我觉得现在的情况是双刃剑,一方面撤很多,另一方面节奏挺快的,过去很多企业排着队,这个现象消失了,并且现在的企业基础更扎实。

  梁化军:换一个角度来说,很多企业需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要上市,什么样的规模可以上市。另外,我们应该培育什么样的企业,企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其实很多企业在上市之前是不缺钱的,所以对于撤下来的企业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对于中介机构而言,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借助投行的内控指引,反思我们到底应该完善什么,注重什么,提升什么,为证券市场输送什么样的产品。被撤下来的企业也不应该灰心,只要是好企业,资本市场总会给你机会。

  迎接独角兽回归尚待细则落地

  主持人:现在IPO支持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四大行业的独角兽公司“即报即审”,重点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通过并购重组进入上市公司,各位公司在应对独角兽回归是怎么做的?

  蒋潇:从政策上来看,还是有待证监会和交易所细则的落地。一些硬性指标对创新型企业有可能不太适用,或者创新型企业在这些指标上是不符合的。我们中介机构在这些要求上,对其他企业都比较严格,对创新型企业会放宽一点。

  另外独角兽毕竟是创新企业,它的行业比较细,技术、模式也都比较新,对投行从业人员的行业研究能力自然有很高的要求,投行人员还需在这一块下更大的工夫。

  梁化军:独角兽回归国内A股市场,有利于改善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结构,这种做法其实挺好的,应该予以支持。但是,我认为,这不能成为证券市场的主流,因为独角兽企业毕竟是少数。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希望分享企业价值成长的过程,也即从10亿到100亿甚至是1000亿这样一个过程,而不是从1000亿到2000亿,这个很难。

  崔洪军:目前最关键的是独角兽这个概念还没有明确。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在加大行业力度,也跟花旗银行努力沟通,进行了合作;另一方面,维护好手里已经培养多年的独角兽客户,也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

  周跃:独角兽确实是热词,是国家战略。不过在90多家所谓的独角兽企业中,有90%以上在杭州,有投行牌照的券商也只是100家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券商轮不到这个业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还是应该坚定地积极争取,当然也不说一定在里面能占多少份额,而是独角兽一定要抓,尽管很难。

  另一方面,投行不是只做IPO业务,还有并购等,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我们也可以帮助很多已经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坚定不移地推进为中小型企业服务。

  最后,我觉得总体还是向好,目前也没有看到下跌,也没有暂停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