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安青松:守正笃实推进证券行业文化建设

2020-03-11 13:34:33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作者:安青松

  服务实体经济、贯彻新发展理念、防范金融风险是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靶向目标。文化引领是实现目标和任务的基础,文化建设是推动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化建设是价值观、风险观、发展观的综合体现。推动证券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守正笃实加快推进证券业文化建设,持续积淀和涵养行业生态,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价值引领、精神支撑和制度基础。

  证券行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机理

  企业是一个由人构成的组织,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集体人格的集中反映。根据霍夫斯塔德四层级说,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级。精神文化层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精神、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等,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制度文化层是指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发展战略、内控合规规章、经营管理模式等,以及公司员工对制度的心理认同与行为契同。行为文化层是指从业人员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原则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物质文化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中,展现出来的国家使命、社会责任、专业声誉和法治观念等。

  行业文化是行业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集体信念。行业文化同样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级。广义的证券行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证券市场主体,包括证券发行人、证券投资者、证券中介机构、自律性组织、证券监管机构以及证券行业媒体等所有证券活动参与者在证券市场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由于证券公司在证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狭义的证券行业文化也特指证券公司的共性文化。证券行业文化是建立在证券公司个性文化基础上的共性文化,反映证券行业共同的价值观、风险观、发展观,具有普适性、普惠性和普遍性。证券行业文化建设致力于证券市场个体人格的塑造、群体价值的形成、职业道德的凝练,造就代表证券行业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市场主体”与“创造主体”。证券行业的精神文化涵盖行业核心价值观、行业目标、使命责任、共同愿景,以及行业所倡导的证券公司经营理念等内容。证券行业的制度文化是证券发行、交易、登记、结算、自律、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行业业务规范和自律规则等,并从有形的制度中抽象为无形的文化,以及行为主体对制度的认同,对制度内化于心的表象。证券行业的行为文化是从业人员参与证券市场活动的具体行为表现,是行业精神文化的外化于行,同时也是行业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动态体现。证券行业的物质文化是指证券公司在提供产品、服务、投资者适当管理与服务等工作中,所展现的归属行业文化的价值观、风险观、发展观。

  证券行业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归纳和总结证券公司文化,也不是机械地推广证券公司文化建设的成果与经验。首先,证券行业文化具有指导性,其所倡导的价值导向、经营理念、发展宗旨、制度原则,代表行业的性质、共识和方向,并得到全体证券公司的普遍认同和原则遵循,促进构建良好市场生态。其次,证券行业文化具有传导性,在行业文化引导下,各家证券公司由不同的历史沿革、经营风格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个性企业文化,以及各家证券公司文化建设的成果与创新,不断丰富着证券行业文化的内涵与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行业生态。最后,行业文化建设具有实践性,注重以长期视角引导证券公司建立诚信、合规、专业、稳健的内部人文化,并在实践中引导形成连贯性、平衡性和持续性的价值观;强调工作原则和价值观是一系列具体的指南,使每个人都能看懂、遵循和践行,能够清晰地呈现附加值,推动行业厚植使命、责任、理性、声誉的文化基因,而不是像“顾客至上”或“争取做行业龙头”那样含糊不清的标语口号。

  证券业文化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从国际经验看,国家属性、行业属性和金融危机是影响证券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首先,行业文化深受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以美国为例,其移民文化、多元文化、个人主义文化的表征,造就了以冒险与创新为核心的美国商业文化。在美国商界流行这样一句话:“要么创新,要么灭亡”,多数企业主张“干起来、做出来、试试它”,坚信“乱糟糟的行动总比有秩序的停滞好”,充分体现了美国企业文化中对创新与冒险的容忍和鼓励。在美国金融业同样主张在“合理”冒险之下进行创新。美国花旗银行认为:“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突破常规的方式,尤其在业务创新中,更需有意识地进行试错前行。”高盛集团十分重视在“合理”风险下的创新,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正是在这种冒险与创新的行业文化影响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美国在经济金融发展上采取了“自由放任主义”,金融自由化、复杂金融创新走向极致,最终酿成了席卷全球、贻害至今的金融危机。

  其次,证券文化深受行业义利观的影响。证券行业是促进资本形成的重要载体,必然沾染资本的贪婪属性,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一出生就是沾满了鲜血,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在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的眼里,华尔街一直是“人性堕落的大阴沟”。在经历了一次次欺诈丑闻和信任危机之后,华尔街开始重视以新的义利观重塑行业文化,提出“短胜不如长胜,长胜不如永胜”的理念,面对无处不在的风险和瞬息万变的市场,证券公司或许可以凭借成功的商业模式、卓越的战略、领先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做到“长胜”,但是,要做到“永胜”,就需要符合基本商业伦理道德、适合企业运行规律并能落实在员工行为中的企业文化。

  最后,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因金融危机频发而日益受到重视。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国际上平均每年会发生六场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频发彰显出一家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和文化要素的重要性,因为这些要素可能会深刻地影响到审慎要求和道德要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美资本市场日益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避免金融危机的方法,从之前的聚焦于去杠杆化,慢慢转移到如何提升对公司的文化和价值上。2013年德勤针对企业文化缺失程度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建设企业文化等问题采访了全球41位金融高层管理者,许多受访者都承认这是行业需要重视的问题,但当谈及各自企业的时候,企业文化缺失依然是困扰全球金融行业高层的问题。桥水公司创始人瑞·利达欧在著作《原则》中更是明确提出,一个机构就像一部机器,主要由文化和人两个部件构成,做优机构的有效途径就是打造良好的文化和用对人。

  金融危机带来的重要启示是,企业文化可能会反映出金融机构内部的种种风险,监管者不能仅仅关注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和流动性,而忽视了金融机构的行为和文化中隐藏的风险。在总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之后,荷兰中央银行认为,金融体系的稳健并非仅由商业运营所决定,机构的“行为与文化”及其对风险管理、诚信问题等的影响也决定着金融体系的稳健,进而提出了金融机构稳健文化七要素原则,并确信行为和文化是决定金融机构绩效的因素:良好的文化带来良好并且健康的商业行为,这些商业行为是基于长远考虑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具有均衡性、连贯性、持续性并且高效的特征;金融机构应当全力发展能够达成这个目标的文化;不仅董事会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发挥作用,监事会、内部审计部门和合规部门都有助于在机构内推动展开一场关于行为和文化重要性的对话,剖析各种观点,确保机构的行为遵从其战略目标,确保机构有空间进行批判性的自我评价。

  我国证券业文化建设的不足与成因

  我国证券行业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在砥砺前行中不断厚植发展力量和文化基因,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行业文化。整体来看,与证券行业规模、资本实力、利润水平等“硬指标”的快速增长相比,行业文化的“软实力”发展相对滞后,与业务经营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健康的投资者文化和内部人文化缺失、合规诚信意识不强、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等方面,严重制约行业经营效率质量的全面提升,更无法适应新时代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要求。

  导致行业文化“软实力”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重业绩导向,轻发展质量。在经营模式上走激进路线,业务管控不足,风控合规薄弱,不重视文化建设和从业人员管理,视之为业务发展之余的“锦上添花”之举。二是过度短期激励,滋生急功近利习气。在“业绩为王”导向下,业务人员薪酬采取“二八、三七”比例激励分成,公司仅收取“牌照费”;对合规情况、职业道德、客户评价、服务质量等指标只在形式上“充权重”;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三是过责不相匹配,助长道德风险加大。突出体现在:发现难,证券行业专业性高、业务类型复杂,违法失信活动隐蔽性强,难以主动发现;认定难,道德风险引发的违法违规行为,难以证明主观故意动机;追责难,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具体行为界定及细化到人的明确罚则,难以有效遏制道德风险发生;责任轻,法律规定的问责处罚和司法惩戒不足,难以发挥惩前毖后、以儆效尤的效力。四是诚信体系滞后,声誉约束不足。行业诚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从业人员诚信记录不完整、不连贯,失信成本低,没有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声誉约束机制。五是监管前瞻性不足,缺乏有效引导。在监管理念上侧重于“惩劣”,“奖优”相对不足,没有形成“好人举手”的正向激励机制;对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经营模式、人员素质等潜在风险,缺乏有效的预防性监管手段。六是行业文化缺失,职业教育滞后。在我国金融体系中,证券行业是新兴行业,早期实践中重生存发展,综合治理之后重创新发展,行业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行业共同的价值观、风险观、发展观;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和道德教育,受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浮躁情绪影响,法制观点和风险意识淡薄,道德风险危机四伏,成为制约证券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我国证券业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方法

  文化建设方向必须紧扣新时代金融核心任务,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一是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价值观,克服脱实向虚、自我服务倾向。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经济“金融化”和“类金融化”趋势日益显现,经济运行显著受金融“繁荣-萧条”周期的影响,巨量的货币和信用不断注入并滞留于金融体系,不仅加大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偏离程度,而且使得金融方面的扭曲往往先于实体经济的扭曲发生,因此,证券行业创新发展必须回归本源、优化结构,一切经营活动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坚持市场导向引导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促进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牢固树立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中心任务的发展观,克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文化。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证券行业必须因时而变,因势利导,转变发展观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把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作为推动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靶向目标,增强行业发展的适应性,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绿色发展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开放发展提升竞争力,以共享发展增强普惠性。三是牢固树立以防范金融风险为首要任务的风险观,切实防止道德风险酿成系统性风险。道德风险形成于从业人员的心理活动,触发从业人员背离道德标准而满足个人利益需求的行为,具有隐蔽性、破坏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等特征,其影响机制贯穿于金融活动的各个领域,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高度的传染性,一旦发生轻则导致公司受到监管处罚、声誉受损或资产流失,重则扰乱市场秩序或社会秩序,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因此,文化建设必须从加强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教育入手,提高从业人员风控合规意识,从源头上筑牢防范道德风险的思想防线。

  弘扬合规、诚信、专业、稳健行业文化,促进证券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行业文化建设动员大会上提出,逐步打造“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这八个字的目标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既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全行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坚守合规底线,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一切经营活动必须以符合法律法规、监管规则作为第一准绳,坚持合规创造价值、合规人人有责,以合规赢得市场信任、客户信任、投资者信任。坚守诚信义务,证券公司是促进资本形成的信用中介,诚实守信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和重要的声誉资本,必须慎独慎微,从一点一滴中维护良好诚信记录,从一言一行之中积淀忠实诚信文化,以诚信提升自身的市场信用。坚持专业特色,专业是行业机构安身立命之本,培养专业精神和专业主义,提升专业附加值是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坚持稳健经营,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必须把稳健作为行业的经营底色和鲜明特质,始终保持资本稳健,流动性充足,业务发展与管理能力相匹配,以稳中求进才能铸造“永胜”辉煌。行业文化建设需要遵循文化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内在逻辑,有序推进。首先是制度先行。行业机构应当将合规诚实、专业、稳健的文化要素,作为基本要求嵌入证券机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合规管理之中制度化、规范化,以制度承载道德理念、固化良好品行、强化文化认同。其次是培养生态。通过制度执行,增进认知认同,使文化建设与公司经营、个人执业行为相融相通,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市场生态。最后才能形成文化。使行业的价值追求、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变为一种习惯,成为从业人员的内心觉醒和自觉行动,成为行业的鲜明标识和共同气质,最终形成普遍的、自发的价值认同和文化积淀。

  发挥好自律组织的传导作用,以文化建设提升监管前瞻性。金融危机带给监管部门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要提高监管的前瞻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反思认为,潜在的问题往往来源于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与战略,以及金融机构的行为及其内部文化,但是相比界定一家金融机构的合规程度而言,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发展战略的脆弱性及其企业行为、文化进行客观描述更加困难。以往行之有效的审计式监管聚焦于形式合规和细节化的财务和风险报告,对这些潜在的问题却无能为力,要阻止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必须增强监管前瞻性,即加强对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发展战略、业务模式、行为与文化的分析判断。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是增强监管前瞻性的基础,在这方面发挥自律组织的传导作用尤为重要。在监管部门指导下,行业自律组织探索建立一套以公司治理、发展战略、业务模式、行为与文化为目标的综合评估机制,考察相关目标与公司价值观、风险观、发展观的关联度、契合度与偏离度,并借鉴荷兰中央银行提出的《稳健文化七要素》,全面考量目标主体是否权衡利益平衡行事、行为是否具有一致性、内部管理的开放性、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榜样示范性、制度实用性、问责执行力。同时,健全诚信体系、声誉管理体系、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完善市场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行业加强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促进提升监管前瞻性,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监管能力。

  作者|安青松「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