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徐彪

  “新常态”最早源于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的时候,听取河南省委省政府汇报时说出了这么一段话:“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8月4日开始,人民日报陆续刊发了三篇文章,论述新常态。第一篇,《新常态,新在哪儿?》,是一篇采访稿,代表体制内部委层面的声音。第二篇,《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作者系本报评论员,主要讲现在。第三篇,《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作者系本报评论员,主要讲未来。

  如果你不了解什么叫新常态,可以去看第一篇文章,人民日报借用四位体制内官员的口,将新常态明确定位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经济呈现出四个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如果你已经了解新常态的字面意义,但不清楚新常态对未来几年意味着什么,可以去看第三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共回答了几个问题:

  第一,新常态所提及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到底是多高?6%算中高速,7%也算中高速,8%也算中高速吧?别看只有1-2%的差距,对实体经济而言,差别巨大。对投资而言,更是天堂地狱一线间(如果是7%以下,现在就还没到底。我们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反弹就是逃命的机会,因为工业增速还要向下破位,企业部门更难熬的日子还在后面,企业盈利更糟糕的时候还没到来。)文章明确给出的答案是“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估计有人会有疑问,你把这几年增速按照复利算一下,应该是7%不到而非7.5左右啊,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不可能连小学算数题都做错吧?答案也很简单,三个字“提前量”。潜在增速往下走嘛,越往后越难。你只有打足提前量,后面实在扛不住的时候,往下再走一个台阶,照样能够完成任务。

  第二,新常态所对应的7.5%左右(或曰 “七上八下”)增速能否实现呢?文章告诉我们,虽然面临诸多风险,如房地产风险(管理层眼里的地产风险特指楼市转冷风险,第一篇文章里明确有提及,因此地产政策一定会继续放松!)、地方债务风险(管理层眼里的地方债风险特指地产转冷后的地方财力紧张,第一篇文章里明确有提及,因此地产政策一定会继续放松!)、金融风险(管理层眼里的金融风险特指地产转冷后的引发的地产和平台债务风险,第一篇文章里明确有提及,因此地产政策一定会继续放松!)。

  但是,我们还有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无论哪一条,都将继续解放生产力,给中高速增长注入动力。其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意味着供给端攀登技术台阶发生积极变化保持增长,城镇化意味着需求端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跟上供给端积极变化。

  第三,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思路到底是什么?就是一切围绕“力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展开,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继续搞区间调控(过去三个月,总理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区间调控,一季度7.4%,二季度开始“微刺激”,林林总总近2万亿项目,增量项目1万亿左右);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继续搞定向调控(过去三个月,央行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定向调控。1万亿的PSL,3000亿的棚改再贷款,各种调整系数相当于2-3次全面降准);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国开行成立住房金融事业部,小荷才露尖尖角,只是开始而已,未来还会有更多出乎你意料的东西出来)。

  我们可以宣布一件事,2010年以来经济增速下台阶的过程终于结束,我们将从10%以上的增速区间进入一个7.5%左右的新平台。而一旦经济增速稳住(也就是工业增速不再趋势性下滑),只要你能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切实给降下来,企业盈利的回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结果。尤其是,如果你能将经济增速阶段性往上打一打的话(比如复苏持续一年),两者叠加的效果将更加凶猛。

  事实上,当年日本的例子就很典型。1973年前,经济高增长,年均增速近10%。1973年经济增速雪崩,75年开始进入新的4%左右中速增长期。资本市场的表现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牛市!

  所以,如果你选择相信。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大幅增加股票资产的配比,尤其是蓝筹股。至于资本市场新宠儿花落谁家,则取决于新平台的经济发动机,也就是前文提及的“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

  201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平台。自上而下地看,资本市场的宠儿一定会和经济的发动机高度吻合。过去两年爆炒信息化,未来两年,更多机会将从新兴工业化(自动化、节能化)、农业现代化(农机、节水化)和城镇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城市建设、房地产、家电、汽车)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