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竞猜,猜中就发财。”这是时下机构投资者对网下新股询价的一个共识。1月2日,3家新股在深圳举办了首场新股路演报告会,但参会机构关注的焦点并非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而是在IPO新规之下,如何在新股询价中入围。“首批新股的质量肯定没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该怎么报价。”深圳一家长期参与打新的私募投资经理向记者表示。
  报价难题
  “我在新股路演现场找了董事长,想私下打探发行定价情况,但现在董事长也不敢说了,一切都得按规定来。”1月2日,深圳罗湖区的一位私募经理抱着打探定价消息的希望参与路演,但结果一无所获。
  “以前新股报价可以问投行,券商说25元左右差不多可以入围,我们就报25元。”前述投资经理称,若是碰上某些报价太少的新股,券商还会主动打电话给机构,要求对方“报个号”。
  但如今,曾经可靠的关系人脉都变成了过去。“现在报价要求有一间专门的报价房,实现完全的物理隔离。负责处理报价信息的投行人员,不能带手机等任何通讯设备,现场还要有律师见证。”一家投行资本市场部人士称。
  如何使报价入围,成为机构绞尽脑汁思考的一个问题。多数机构的对策是参与全部新股的报价。
  “以前是挑一些比较看好的新股参与,但现在的策略是广撒网,不管好坏,全部都去报价,至于哪个能中,只能拼运气。”一家公募基金的专户投资经理表示,参与网下新股询价不需要成本,因此,报价就像是“有奖竞猜”,只要猜得准就能有收益。
  除了广撒网外,机构网下报价的另一个策略是尽量拉开价格档的差距。“每个产品参与新股询价可以报三个价格,彼此的价格差距为20%。”
  曲线变通
  “我们会以公司和个人投资者的名义参与网下报价。”国内一位专门负责打新的私募人士透露,一个账户可以报3个价格,现在有4个名额,就可以报12个价格。为了增加网下报价入围的概率,上海地区的一家知名私募,旗下负责人让几十位员工都向券商申请了配售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