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发布支持科创建设24条行动方案

2015-10-14 11:16:20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宋薇萍)10月14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临港地区瞄准构建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发布了24条行动方案,争取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框架,争创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创建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生产过程智能高效的智能制造样板工程,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智能制造竞争的战略高地。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成为全球智能制造技术和服务输出的重要创新基地之一。

  据介绍,行动方案包括智能制造服务平台、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等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个方面,着力构建智能制造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的智能协作。临港提出要构建科研支撑、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数据信息、孵化转化五大平台,为智能制造企业主体提供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创新服务。其中,科研支撑平台方面,将依托上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科技、人才优势,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和国际化资源,组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为上海发展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共性技术平台方面,重点是在民用航空发动机、机器人、新能源、海工装备等领域,牵头创建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积极搭建智能制造标准化与检测验证平台,率先形成智能制造领域权威标准、行业规范和检测认证体系;协同创新平台方面,重点是推动成立跨领域的智能制造创新联盟和专家顾问团队,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研究机构,搭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创新平台;数据信息平台方面,重点是建立智能制造大数据中心,依托中移动IDC数据中心、骨干制造企业、信息化服务商、重点科研机构,在若干领域加快构建具有全球智能制造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服务云平台,推动大数据跨领域、跨平台集成应用;孵化转化平台方面,是要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实验室、技术交换中心,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产业链培育模式。

  第二,着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引领力和核心竞争力。这其中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推动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我们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结合临港基础优势,重点发展机器人、民用航空、数控加工、增材制造、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重大装备和重点产品,实现关键核心材料、工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二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培育引进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服务集成商,推动无线射频识别、智能传感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关键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支撑企业实现产品、装备、服务及生产方式的智能化;三是积极推动传统制造智能化改造,重点是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支持鼓励中航商发、上海电气、上海汽车、中船三井、三一集团、外高桥海工等骨干企业成为智能制造引擎企业,率先开展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试点应用;四是规划建设智能制造专业园区,围绕智能制造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民用航空、再制造、光电子、微电子、新材料、德国工业4.0等一批专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配套完善、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的智能制造集聚示范区;五是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加快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电子商务、品牌建设等专业服务,支持融资租赁公司对制造企业集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租赁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新模式。

  第三,着力构建智能制造跨界合作体系,积极融入全球化产业发展网络。重点是推动完善智能制造跨界资源配置、联合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机制。其中将重点推动五项工作:一是加强智能制造产业双向合作,鼓励跨国公司、海外机构等在临港地区设立智能制造研发平台、培训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同时支持推动临港地区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并购具有研发实力、核心技术的智能制造企业;二是形成智能制造研究创新全球网络,加强与德国、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合作,对接德国科学院、弗莱恩霍夫协会,建立国际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共性技术海外专利交易和成果转化。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鼓励制造企业积极开展跨境研发,提升企业研发外包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三是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是要依托德国技术中心联合会、国家东部技术转移中心等单位,建设智能制造国际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打造全球智能制造技术集聚、交易、扩散、推广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要依托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特色优势和临港地区技术学校集聚的资源条件,建设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四是构建智能制造智力集聚交流平台,吸引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性组织、思想库、论坛机制落户,筹办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学术论坛、专业沙龙等,汇集全球智能制造领域顶尖人才、创新团队到临港开展学术交流、技术研讨、项目共建;五是加强智能制造研究孵化。推动上海高校、研究机构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建智能制造特色学院、联合实验室、专业孵化器、协同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伙伴。

  第四,着力强化智能制造人才保障,推动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临港智能制造中心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为此,我们以环境建设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实施更加精准灵活的人才政策。结合正在制定的临港地区“双特”政策2.0版,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中心有关人才政策在智能制造领域先行先试。依托居住证加分、居转户、直接落户等制度,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启动临港智能制造人才安居计划,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激励、管理等相关制度;二是形成更加多层次的人才体系,以重大项目、产业联盟为载体,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领域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加大本土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智能制造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实训基地;三是营造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引进一批国际高端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保险机构,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服务设施和生态住宅,满足多层次的生活需求。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创新,提供可以预见、更具保障的柔性化公共服务。

  第五,着力加强智能制造金融支持,建立完善多元化创新投资体系。以金融服务打通智能制造企业发展瓶颈,通过转变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等有效手段,强化科技金融对智能制造全创新链的参与支撑,为智能制造发展奠定基础。这其中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将发起设立规模为50亿元的上海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支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将推动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智能制造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推动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将鼓励商业银行在临港地区设立科技支行,优先给予智能制造企业信贷支持;将推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支持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业务,推动企业“走出去”;将完善智能制造企业上市融资服务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工业软件企业加强相互持股、收购兼并等资本层面的实质性合作。

  第六,着力做好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加强政府服务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有利于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一是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成立市级层面的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决策智能制造中心规划布局、政策落地等重大事项;二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探索成立智能制造企业专业服务机构,打造高效、便捷的更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服务平台,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政府服务方式;三是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进城市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技术在城市交通、能源保障、公共安全、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领域的示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