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祁斌:以海外并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12-26 17:03:57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严政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严政)中投公司副总经理祁斌近日出席蓟门法治金融论坛并做主题演讲。这位中投公司“副掌门”以战略角度畅谈海外并购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并向听众阐述中投公司“航母战斗群”的海外并购模式。在经历多年的监管生涯后,祁斌显然已迅速完成了从监管者到投资决策者的角色转变。

  在谈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祁斌指出,应重点关注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实现路径,以及会议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强调,同时需要特别关注“金融风险有所积聚”的相关表述。

  祁斌认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依靠研发自我升级,其中需要加快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体制机制建设。他指出,中国化解金融风险,短期靠堵,长期靠疏,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则是解决风险的唯一办法。

  与此同时,祁斌认为,海外并购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条路径,即以战略性的角度,投资发达市场的技术、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等。据他透露,中投公司下一步将重点转型投资模式,将加大直接投资的比例,其核心就是海外直投标的将与中国经济需求相结合。

  实际上,近几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数量急剧上升。根据普华永道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实现显著增长,交易数量几乎是去年全年交易数量的两倍,对应交易总金额逾1600亿美元。

  【人物简介】

  祁斌,现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祁斌2016年8月加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加入中投公司前,他曾先后担任中国证监会战略发展委委员、基金监管部副主任、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证券期货研究院执行院长)、创新业务监管部主任、国际合作部主任等职务。

  以下为演讲实录摘选:

  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应持之以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中有哪些比较重要的内容。

  第一类是形势判断,其中关键词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第二类是出现的问题,一是“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目前低端产能过剩,但是人民群众特别需要的、高端的产能需求又满足不了,这个矛盾很突出。另外一个是“金融风险有所积聚”,这是比较重的提法,大家需要特别关注。

  还有两点特别重要,一个是“稳中求进”,这是我国一贯的风格。另一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不是一个提出来三天五天或者三个月五个月的口号,它是整个中国经济转型反映出的一个艰难过程,所以应该持之以恒地不断推进。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目标?就是因为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需求的升级是挡不住的,但是供给是跟不上的,所以要加快提高供给水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这个很重要,我们不是靠拔苗助长,而是靠改革,包括简政放权、新的体制改革等。

  “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基调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加强激励”,就是说一个人去努力、创新,有的时候是靠兴趣或者觉悟,但是十几亿人要去创新,去提高整个经济的质量,只能靠机制改革。

  经济工作会议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强调实体经济。我觉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有一定矛盾的,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但是也是相互竞争的。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21世纪资本论》,书中观点认为,过去一百年中资本回报越来越高,而实体经济的回报相对较低。怎样去看待金融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次中央提出的观点非常重要,还是要坚持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能自我膨胀或自我循环。

  回到《21世纪资本论》的观点,书中认为金融行业过于强大,利润率过高。但这里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情况下金融利润率过高并不是过度发展,而是发展不足。比如如果行业是有一定的垄断,如果是有一定的行政管制,其竞争是不充分的,所以应该不是说要限制其发展,而是要鼓励其更加健康发展,这还是得靠深化改革。

  还有一个是国企改革。“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在国有企业机制改革的时候,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加快市场化改革,比如说企业的上市。改革开放初期,搞了很多引进外资、引进流水线、引进产品,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可能更加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变革。其中以资本市场为例,其对中国企业应该起了脱胎换骨的作用。与其去引进生产线、引进更好的产品,也不如让企业改制上市,这个对中国的社会影响,包括全社会的法制意识、透明度、会计标准等都有促进。

  谈资本市场发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供给侧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关系,简单的说是三件事。

  第一是高科技。我们最近在辩论,产业经济要不要规划。我认为不是说不能规划,而是不能做微观的、具体的规划,要做宏观的、战略的规划。2008年以后,当时大家看到美国出这么大事,希望我们能弯道超车,搞了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最后出来的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包括1200个行业目录,这让企业家何从选择?这种规划最后变成一个寻求政府支持的参考。这个战略新兴产业从2008年到现在真正崛起的是两个产业,一个是智能手机,美国的苹果、中国的小米、华为;第二个是社交网络,美国的Facebook,中国的微信。

  另一个是传统产能整合。这么多雾霾从哪儿来的?就是化工、钢铁等行业。什么时候没有雾霾?如果80%的产业都是服务业了,没机会有雾霾。发达国家现在基本都是这样,服务业占比都在70%以上。那么这些过剩产能怎么办呢?只能靠整合、靠并购。

  我们去年去产能有一些地方,有一些领域,搞了行政化的办法,最后发现行政化的去产能最后就是拉关系,去谁不去谁最后变成寻租。所以还是要靠市场化,主要靠市场并购来解决产能过剩,甚至解决污染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这次中央强调的,风险的问题。大家可以看到,每次华尔街唱空中国无非都是房地产泡沫、地方融资平台、影子银行、企业高负债,说来说去都是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借钱太多,而且都是向银行借的。所以金融结构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结构不改变永远解决不了。

  我们直接融资比重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还落后于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原来是计划经济。以前资源配置方式完全是自上而下的,后来出现了五大商业银行,出现了几十个股份制银行,但是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发展资本市场。

  中国今天化解金融风险,短期靠堵,长期靠疏。今天中国最大的背景,就是财富的增加超过了想象。我们从1979年到2009年,人均储蓄增长是人均GDP增长的10倍。这么多钱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将变成灾难。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还是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建设。

  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企业的融资需求几乎是无穷大。中国现在有中小企业1400万家,假设我们哪天有了1万家上市公司,仍然还有1399万家企业没有上市。你看民营企业家的名片哪个不印个7、8个头衔,关键是反面还有7、8个,这个是非常宝贵的动力,但是这些企业找不着融资渠道,找不着出路,可能发展着就消失了。融资需求与发展需求两者不匹配,所以中国经济也要搞“非诚勿扰”,就是多层次市场建设。

  发行体制改革方面,我多年在证监会也是从研究的角度去推动IPO改革,这个改革比较复杂。简单概括,就是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搞大跃进。唯一的办法是循序渐进、坚定不移。我们相信未来也是一定会走向市场化,但这个过程会比较艰巨。市场化改革就是两句话,往前走是荆棘丛生,往后走是万丈深渊,只能往前走,而且一定要走。

  H股我有发言权,因为我们在过去两年中,把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渠道给打通了,从平均审核周期6个月变成了5天,最快的2天。其实改革没有那么悬,改革就是严格依法,按照法律法规,就是法律规定的可以做,法律没有规定的一律不许。简政放权也好、市场化改革也好,就是三句话:没有规则的地方建立规则,规则不清的地方细化规则,然后把规则公开化、透明化。

  大家也知道今年的深港通,两年以前是沪港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呢?是我们看上老外的这点钱了?我们一方面是要吸引长期资金进来,另一方面是关于制度的进步。我们和香港市场部分打通,对我们来说是制度的倒逼。香港客观上帮助中华民族尝试了市场经济一百年,而且总体比较成功。上海、深圳和香港三个市场的逐步融合,有望变成全球第一大市场,不仅规模提高,质量也在提高,使得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崛起有更广阔的平台来支持。

  谈海外并购:从战略角度出发 投资与需求将结合

  海外并购成为今天中国的一个主题,因为中国人在财富增加以后进行全球配置、分散化投资是必然的,就像20年前的日本。虽然说日本人的海外投资不是很成功,但GNP仍是GDP的两倍。只考核GDP不考核GNP,所以大家认为海外投资好像吃亏了,其实去海外投资如果投对了,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没什么太大损失,就怕你胡投海投。

  日本人的海外投资中,有一部分是比较愚蠢的。比如说去投美国的房地产,买了洛克菲勒中心,买了后房价就一路下跌,然后日本人最后受不了就把洛克菲勒中心又卖了,结果过两天又涨回去了。这个投资是真的愚蠢。为什么呢?因为他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投房地产,根本就搞不清楚,没任何概念。日本人还有一个难言之隐是,没有一个广袤的本国市场,和他的海外投资对接,这个我们有。

  今天中国企业去海外并购最重要的是,投资要能和13亿消费者市场结合。海外投资一定是要有明确目标的,一定是有战略的。

  过去十几年中国海外投资都是资源类、能源类,突然在2015年之后发现投资了三个行业:高科技、制造业和消费类。这三类投资都瞄准了本国市场。中国海外投资热点领域的转移,也揭示了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正在悄悄发生,即从原来粗犷的出口变成了想办法消费升级。

  同时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其核心是经济,如果一个东西能带来经济利益,它一定是可持续的。比如格鲁吉亚,全国没有一个水泥厂,要买水泥只能去土耳其买,而中国任何一个县的水泥厂去了,就救了格鲁吉亚,何乐而不为呢?

  又比如说越南,有些领域的制造成本比我们低,是我们的1/3至1/2,有些产品放到越南去造不是更好吗?造完了以后再卖回来,可能价格只有以前的一半,中国人民都受益,越南人民也高兴。只有靠经济纽带能够互利互惠,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

  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中,首先是战略清晰,瞄准海外先进的技术、先进的产品、先进的服务、先进的商业模式,要有足够的远见,看到它与中国市场13亿消费者对接的机会;其次,如果能够形成协同效应,往往也就能够挽救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和产业,实现共赢,也容易获得被投企业和国家的欢迎,减少抵触,定价谈判还可依托中国消费者市场的巨大潜力,增强谈判力;第三,需要推动投资标的与中国产业和市场的真正对接并落地,或者制造端,或者营销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四是完整的投后管理和运营还包括利用好中国资本市场的平台,以及具备有较高执行能力的专业团队。

  所以中投公司提出了“航母战斗群”的海外并购模式,将由中投和地方产业基金、上市公司、证券公司、PE等合作,共同出海。我相信,中投的资金加上民间的资金,将有足够的资金量,能够加速中国进一步转型、产业升级和经济现代化。

  中投的投资模式下一步将重点转型,将加大直投的比例,其核心就是海外直投将与中国经济相结合。为了支持这一模式和战略,我们正在组建中投研究院,其目标首先是支持中投的发展战略和投资决策;第二,是为中投公司和中国金融体系储备和培养人才,成为人才库;第三,为国家提供经济改革的政策建议,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