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经济增长中信贷密度的下降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

2017-08-15 15:26:52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金嘉捷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金嘉捷)在降杠杆和经济增长的目标之间,政府正在寻求平衡点。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降杠杆同时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目标。对此,穆迪在1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认为,实现上述目标时,经济增长的“信贷密度”将发挥关键作用。同时,该报告还分析了具体落实措施时面临的政策权衡问题。

  信贷效率有提升迹象

  “信贷密度”是指产生一定量的经济增长所需的信贷注入量。穆迪指出,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信贷密度”不断攀升,同时2016年底前增量资本产出率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新增信贷和新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率不断下降。而通过降低新增债务的或有负债风险扭转上述趋势的改革措施对主权而言具有正面信用影响。

  “中国政府将努力平衡其由信贷驱动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 (2017年目标经济增长率为6.5%左右) 和增强金融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并降低、最终扭转经济杠杆水平攀升的长期政策措施之间的矛盾。”穆迪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信用总监Michael Taylor表示。

  穆迪指出成功实现上述政策之间的平衡意味着需持续扭转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明显存在的、产生一定量的经济增长所需信贷注入量越来越大的这一趋势。

  从今年上半年数据来看,信贷效率有提升迹象。2017年上半年GDP增长较为强劲,同时信贷紧缩导致信贷增长放缓。

  监管趋严 短期面临挑战

  不过,穆迪也提出了目标落实过程中面临的政策权衡问题。首先,货币政策的收紧及监管的加强可能制约近期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即受到了相关政策的影响。自2016年底以来中央政府加大力度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并限制地方政府向地方国企和平台公司提供支持。

  从长期来看,严控地方政府层面新增或有负债对主权及地方政府而言均具有正面信用影响。不过短期来看,支持地方经济增长和降低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风险之间的政策矛盾将导致政策落实面临挑战。

  其次,严控影子银行活动可能导致企业违约率上升。监管的加强,包括严控影子银行活动和杠杆相关金融风险可令金融体系更为透明和稳定,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信贷分配和风险定价将得以改善,这对银行体系和主权具有正面信用影响。

  但近期内这将导致获得信贷的难度加大,且信贷成本上升等后果。而这可能加剧市场波动,并导致信贷供应遭受意外冲击,从而引发企业违约,并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常规融资渠道无法完全替代影子银行。与经济体系中已经积累的规模庞大的影子银行资产相比,常规银行体系的贷款审批标准更趋严格,且其贷款供应能力相对有限。

  改革结果的假设预测

  为了预测改革结果,穆迪进行了基础假设下的两种情景测算。基础假设是信贷密度继续加大,但信贷增速将有所放缓,这与2020年之前6.1%的平均GDP增速保持一致。

  在更为有效的改革的情景下,信贷增速的放缓将更为明显,而信贷密度将回落至4年前的水平,同时实际GDP增长将维持在6.5%以上。

  与之相反,若改革成效欠佳,则信贷密度可能进一步恶化。如果信贷增长情况与基础假设一致,则意味着未来3年平均GDP增速仅为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