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委外:银行系蓄力冲规模 多数公募力保存量

2017-10-20 08:02:4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洁雪

  委外拐点观察

  最近几个月确实有不少银行同业部门针对委外业务作出一些准入标准方面的调整。而有的银行则在尝试进行资源整合,将原先广撒网性质的投入方式慢慢聚拢于几家核心的基金公司上,以便更好地管理。

  过去半年,市场见证了委外业务的拐点。

  然而,近期情况似乎出现了微妙的变化。9月以来,发起式定制债基成立的数量较此前几个月明显增多,个别规模数十亿的基金甚至在短短2日内就结束募集,这被不少市场人士视为委外资金回流的迹象。

  据记者调查发现,近期确实有部分基金公司在委外业务方面收获了新的增量,这类基金公司主要以银行系公募为主。

  更多而言,大多数基金公司目前在委外方面的重心在于维系现有客户,努力维持现有存量,但这背后并不容易。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在强化风险监管之后,规范发展的委外业务空间依然存在。

  委外现回流迹象

  一度处于平淡期的委外业务,近来发生了变化。

  10月16日,易方达恒益定开债券型发起式基金开始发行,这是近期正在发行的多只发起式定开债基金中的一只。

  自9月下旬以来,已经有中银信享定期开放、中银丰进定期开放、华夏鼎诺三个月定开债A/C、华夏鼎瑞三个月定开债A/C、华夏鼎祥三个月定开债A/C等多只定开发起式基金开始发售,这其中多只基金与委外基金特征极为吻合。

  上述基金中,中银信享定期开放以及华夏旗下的3只基金均在短时间内即提前结束募集。其中,9月26日开始发行的中银信享定期开放在发行次日即提前结募,有效认购总户数为2户,成立规模50.1亿,基金管理人认购1000万元,其余50亿元来自单一机构。

  同为9月26日开始发行的华夏鼎诺三个月定开债A/C、华夏鼎瑞三个月定开债A/C以及华夏鼎祥三个月定开债A/C则分别于10月10日、12日、15日陆续结束募集。三只基金的认购人户数均为2户,成立规模全为15.1亿,其中基金管理人认购1000万,其余15亿元来自单一机构。

  考虑到流动性风险管理新规的要求,综合上述4只基金的认购户数、规模特征来看,这4只基金为机构委外定制的可能性极大。不少受访机构人士亦向记者证实,这几只基金确为委外定制产品。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下半年尤其是9月以来,发起式基金成立的节奏明显加快,其中债基占据多数。今年7月至10月(截至10月18日)4个月中,发起式基金成立数量分别是9只、14只、29只以及6只,9月成为目前为止今年发起式基金成立最多的一个月。

  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3月31日流动性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以来,已有十多只定制基金成立。证监会发布的基金募集申请进度表显示,截至9月末,仍有117只定期开放发起式基金正在申报中,此外有31只基金申请变更注册为发起式运作。

  华南一位负责委外业务的公募人士张磊(化名)10月19日向记者表示,“四季度委外确实有回流的迹象,目前我们公司旗下也有基金正在排队申请变更为发起式运作。但整体而言,增量并不明显。”

  银行系优势再现

  更多而言,近期委外的增量多集中于银行系公募。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股东背景,银行系基金公司在开拓委外新增业务上展现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近期成立的几只规模较大的发起式定制基金,多为银行系公募旗下产品。例如今年8月成立的兴全兴泰定期开放,发行规模高达100亿,而前述提到的中银信享定期开放以及华夏旗下的3只基金,同样为银行系公募产品。

  对于银行系公募在委外平淡期的再发力,多位受访机构人士认为与年末冲量也有所关联。

  10月19日,沪上一位受访公募人士向记者表示,“银行系年末肯定是会大力冲量的,这是历年以来的规律。目前来看,建信、中银这两家公司冲得比较猛,建行、中行对它们的支持力度很大。事实上,部分公司在三季度就已经开始发力冲刺,四季度银行系公募在冲量应该会有更多的动作。”

  实际上,此前市场上流出的一份基金公司三季末规模排名中,建信基金从年中的第八位一举前进4名,单季度规模增长超过1100亿元,颇为引人注目。对此,有公募人士直言,建信规模的迅猛增长与股东的支持密不可分。

  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渠道人士郑睿(化名)10月19日向记者表示,“尽管委外不是当前公募行业的热点业务,但银行系公募依然做得风生水起,其它公司只能羡慕。”

  郑睿坦言,其所在公司在前期遭遇了较大规模的流失,而后续还有多只委外定制产品将陆续到期,因此公司现阶段面临一定压力。

  郑睿谈到,“我们现在针对委外业务的工作重点在于存量服务维护,一般我们会在产品开放前跟客户进行深度沟通,希望尽力留住客户。如果连续地流失,对我们影响会比较大,目前还不是考虑增量的时候。”

  从采访情况来看,争取保留存量是当前众多基金公司的共同选择。前述张磊也提到,其所在公司近几个月没有委外增量,只能基本维持当前的存量规模。

  然而,多只基金 清盘的现状,凸显了基金公司维持委外业务存量之不易。如何平稳地处理委外“后遗症”,才是诸多基金公司眼下面临的问题。

  10月19日包括德邦纯债债券、建信恒丰纯债债券、国泰创利债券、博时锦禄纯债债券、博时裕和纯债债券在内的5只基金同时发布清算公告。此外,德邦纯债9个月定期开放债券也发布关于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提示性公告。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清盘的基金数量已经超过60只,其中机构委外定制基金成为主力军。最近几个月,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更是大幅提升,许多仅成立了一年或者半年时间的基金,甚至有仅成立了三个月时间的基金都进行了清盘。

  郑睿表示,“我们当然希望客户不要赎回,但如果到期后真的需要清盘,我们也不会选择保壳。运行一只基金有固定的成本开支,每年的信披费、管理费、托管费,还有进行持续营销的一些费用。如果强行保壳,对基金持有人或者对基金公司本身而言都不利。”

  委外业务空间仍存

  委外平淡期之后,未来将如何发展?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委外业务未来仍有发展空间,但对管理人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

  10月19日,深圳一位公募副总李君(化名)向记者分析称,“受诸多因素影响,委外业务确实进入平淡期,但规范发展之后,在合规风控方面有优势的机构必然还将受到银行的青睐。我不认为以后在委外业务方面完全没有机会,因为从我们自身和银行的接触来看,需求确实还是存在的。只是说大规模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公募想争取委外业务将面临更严格的遴选要求。”

  李君进一步谈到,监管趋严后,银行对基金公司规模、业绩、风控的标准都有所提高。“其实之前大行招标的条件相对都挺严格,一般都会找规模比较大而且产品线比较齐全的公司。但有的城商行则相对不那么严谨,因为部分城商行对约定收益率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基金公司承诺给更高的收益,他们对基金公司其它方面的要求可能也相应降低。之前委外最火热的那段时间,有的基金公司为了拉客户给的约定收益率高得离谱,最后收益率无法达标。现在肯定不能这样操作了,银行对整个流程的要求都提高了。”

  据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最近几个月确实有不少银行同业部门针对委外业务作出一些准入标准方面的调整。而有的银行则在尝试进行资源整合,将原先广撒网性质的投入方式慢慢聚拢于几家核心的基金公司上,以便更好地管理。

  10月18日,有沪上银行同业部门人士指出,“并非说银行以后就非得找大基金公司来做委外,一些规模虽然不大但是管理能力还不错的中型基金公司,也在我们考虑范围,但风控要做好。”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在日前发表的一篇公开论述中也提到了其对委外业务未来发展的看法。他认为,虽然近期委外业务增长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从长期来看,在强化风险监管之后,规范发展的委外业务空间依然存在。

  巴曙松表示,委外业务在强监管的推动下的规范化会促使管理人的洗牌,重塑银行资产管理的业态。一方面,为实现风险有效管控下的收益最大化,银行应更加严格地挑选委外投资管理人,考虑不同机构的投资策略和管理特长,对其设置不同投资额度的限制,明确其投资权限。此外,定期评估委外投资机构的投资业绩、合规内控、风险管理等情况,定期进行资格重验,动态调整委外投资机构的准入,优胜劣汰,并动态调整银行理财注资金额。另一方面,委外业务将由原来简单的通道业务,升级为优势互补。中小银行需要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帮助进行资产配置,即问题解决型的资产配置方案,而不仅仅只是通道型的资产配置方案。优势互补,强化资产配置能力,委外投资有望出现市场的分化,市场关注的重点从资产配置的通道转向多策略跨界资产配置和资产交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