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金融铺就回归本源之路

2017-11-21 07:53:4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丹丹 黄蕾 金嘉捷 见习记者 魏倩

  党的十九大报告创新性地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将现代金融明确归入产业体系,无疑强化了这样一个定位——金融与国民经济休戚相关、共生共荣,并非分割的孤岛,金融要回归本源,服务好实体经济。

  在这样的定位之下,新时代的金融工作路径日益清晰:现代金融需要以现代的方式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中代表新时代发展方向的事物;现代金融需要现代的调控方式和监管方式,积极适应行业新形势;现代金融需要将金融安全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相关工作已经陆续展开,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将对外资放宽市场准入、出台统一的资管业务标准规制……无一不在夯实着现代金融的基石,为新时代建设提供可靠、强大、更具核心竞争力的金融力量。

  现代金融服务方式创新

  助推实体经济

  在天津飞旋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地面有序地堆满了各类材料,一派忙碌景象。“今年订单量新增400多台,金额达1.5亿元。”飞旋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上证报记者,言语中难掩喜悦。这是该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自主研发的磁悬浮轴承技术应用取得的突破式发展。

  随着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苦恼随之而来。以磁悬浮鼓风机产品为例,每台造价成本超过50万元,与此同时,为打开市场,飞旋科技采取租赁销售模式,月租金收益每台仅约2万元,要两年多才能回本。这让尚处在创业阶段的公司流动性压力陡增。

  为解决这一矛盾,合同能源管理方案应运而生。解决路径之一是“1+N”供应链模式,即浙商银行以飞旋科技为核心,为其下游企业提供授信额度以购买飞旋的设备,利息则来自使用设备节省的部分能源费,最终实现三方共赢。

  这是现代金融手段支持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金融机构的角色也需调整。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告诉上证报记者,原先以吸收储蓄、推动投资为己任的金融机构和秉持“抵押金融文化”的金融业务模式需要转变,金融机构也需培养新本领。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为金融机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具体到银行,殷剑峰认为,银行应该突出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本质特征——流动性创造者,在稳定存款来源、优化贷款结构的基础上,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流动性解决方案。

  中国太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孔庆伟则与上证报记者分享了保险业的实践经验:“当前保险机构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必须回归本源,做强主业,坚持‘保险业姓保’不动摇,找准保险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的着力点,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太保始终坚持长期、价值及稳健投资,在拓展东部地区业务的同时,积极支持中西部经济建设,重点支持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地区的交通、能源、落后设备改造等领域,组织资金在这些地区投资基础设施等各类项目达30多项,累计投资金额超过500亿元。”

  不仅依靠金融机构发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还得寻根溯源到体制层面。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看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关键是要改变造成过度“脱实向虚”的体制和机制,营造适宜的生态,用“势”而不是用“力”,让金融和实体经济各归其位,寻找新动能重新平衡两者力量,形成基于真实认知的良性循环。

  现代金融调控框架成形

  双支柱将进一步健全

  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原工行行长杨凯生认为,这个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必须认真加以落实。

  “双支柱”,一个形象的词汇,直观地描述了未来金融调控的结构和框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在经济学经典教科书中已得到充分论述。但是为何在货币政策之外,再提出宏观审慎政策,并与货币政策“并驾齐驱”?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给出了答案: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杠杆率、关联性和复杂性不断提升,需要更好地将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结合起来。

  这并非我国的独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G20、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以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均提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目前我国已经做到哪一步了?央行一位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是我国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探索之一,其将信贷增长与资本水平、经济发展合理需要紧密挂钩,具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双重属性。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评价,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管理框架搭配是合理的,是央行适应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探索。两者都属于宏观调节的工具,定位又是各司其职。

  可以预见的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将成为未来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但是这个新生事物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

  现代金融呼吁底线思维

  监管与机构在行动

  无论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是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都是为了一个永恒主题——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防控金融风险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来自业内专家的客观评价称,目前我国金融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回望那些被刻在历史时间轴上的事件,无时不在提醒着市场的脆弱性。正如周小川所言,“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在实体部门体现为过度负债,在金融领域体现为信用过快扩张”。

  要解决问题,需从根上寻因。“当前的金融风险隐患是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和逆周期调控能力、金融企业治理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足以及监管体制机制缺陷的镜像反映。”周小川一语中的。

  下一阶段如何针对性地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除了一以贯之地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夯实中国金融业的“底子”外,还需要金融管理制度改革。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由此应运而生,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和维护金融稳定重大政策是其主要职责之一。央行等多部门近日已先行部署,11月1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资管行业“大一统”时代来临,监管套利将无处遁形,行业将迎来规范发展。

  金融调控监管体制渐入新轨。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防范风险将成为金融监管工作的主基调,更多意在防控风险的强监管举措或将逐步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