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壮士断腕” 告别现金贷歧路

2017-12-11 07:53: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见习记者 魏倩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金融飞速发展起来,市场一片繁荣。然而其中最挣钱、风头最劲的业务模式——现金贷,却连连“翻车”,不仅让行业有些跑偏,而且因其高利息、风控隐患、不当催收等问题,引发监管整治。

  日前,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为现金贷业务框定边界,并提出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整顿措施。一个万亿级的市场,一场严峻的整肃风暴,相关机构何去何从?

  狂欢

  “你可以考虑申请装修用贷款,不用抵押,利率也不高。”在位于上海浦东的百安居卖场,一名室内装修设计师热情地向记者建议。记者注意到,在该卖场的墙面多处张贴着京东、建设银行等与百安居贷款合作的海报。

  这是消费金融的一个典型细分场景。除了装修之外,餐饮、教育、医疗美容、旅游等消费性领域,都是传统银行、持牌金融机构、互联网电商平台、互联网分期平台等正在争夺的场景重地。

  若以场景论,消费金融大致有两种业务模式:一种是有真实场景的消费分期,除传统银行信用卡外,典型如融合电商场景的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另一种就是现金贷。这种以小额、高息、无场景为特征的短期信用借贷业务,是今年市场上一夜暴富故事的主角。

  在这轮消费金融大潮中,市场参与者几乎都尝到甜头。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蚂蚁花呗营业收入为14亿元,较上年末增幅高达1050.5%,净利润为10.2亿元。

  在2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九成在上半年实现盈利。其中,招联消费金融表现最为强劲,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41亿元,同比增长982%。马上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等在上半年扭亏为盈,分别实现净利润1.3亿元、1.47亿元。

  银行也早已盯上了风口,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截至2017年7月末,招商银行消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约200亿元。线上消费贷款产品“闪电贷”累计投放突破300亿元。

  在庞大的市场和利益驱动下,参与者远远不止上述主体。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看来,“这个市场现在越来越像一个生态系统,在资金、资产端、信息数据、科技等领域都有不同的公司有所专攻。”

  据相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多家持牌和非持牌机构活跃在消费金融领域,而且吸引了不少业界专家的加入。据记者了解,至少有百位Capital One(美国第一资本投资国际集团)精英在这两年相继回国进入这一领域。Capital One曾是全球消费金融的明星。

  甚至连国内传统金融机构人士也开始感兴趣。“过去,银行要派遣员工去旗下消费金融公司,但凡有点级别的都不肯来。而现在,级别低的根本都轮不到,很多级别较高的都争着要来。这个分水岭,就是今年6月。”某银行系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坦言。

  这是消费金融的黄金时代。随着消费在经济增长驱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观念转变和新技术赋能等因素已经催生出一个惊人的市场。

  来自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显示,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估计接近6万亿元。如果按照20%的增速预测,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

  迷途

  然而,狂欢的另一面,是扑面而来的争议。最挣钱的现金贷业务成为主要交锋点。现金贷,不仅让消费金融参与者中途跑偏,还惹来争议“误伤”了全行业。

  从积极一面看,这项业务当然有其普惠金融的意义。但从消极一面看,由于服务的人群大多无信用记录,部分参与主体以高息覆盖风险,多头借贷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因催收导致悲剧事件,背上了“嗜血”之名。

  这一年多来,资本天然的逐利性直接让那些投资人的天平严重向现金贷倾斜,而契合政策鼓励方向有场景的分期业务似乎无人问津。这其中的逻辑就是,分期业务需要找场景,还要找到有需求的用户,投入的人力和成本远高于直接找到想借钱的刚性需求用户。

  某机票分期平台信贷业务负责人向记者倒苦水:平台上线半年了,分期业务规模一直低于预期,几乎是微盈利。

  记者获悉,即便是巨头平台如百度消费金融,今年上半年还处于亏损之中。消费分期逾期率也不低,比如旅游场景的逾期率就超过5%。

  该分期平台人士说:“贷款利率有上限要求,单个获客成本至少要花200元,还得防止B端骗贷,要挣钱,太难了。超过一半的平台半路转去做现金贷,趁着风口挣快钱,把利润空间倒腾出来。”

  突变

  调整来得很快。从监管叫停新增网贷牌照批设,到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十日之内,监管以雷霆之势,层层加码,不仅设定业务准入门槛,框定业务边界,还要求四大参与主体——网络小贷公司、P2P网贷机构、持牌金融机构、非持牌放贷机构,清理和整顿业务。

  整治新规要求,平台收取的借款人综合资金成本不能超过36%利率红线,直接压缩现金贷业务的利润空间;同时银行业机构不得为无资质机构提供资金、合作贷款等,掐断“助贷”模式的资金来源;这两招将直接遏制现金贷业务总量增长。而网贷公司通过ABS(资产证券化)循环获取资金放大杠杆的方式,也被终结。

  这些颇有针对性的整肃措施,不仅意味着无牌照机构将直接出局,有资质的机构,也得按章办事。业内人士指出,消费金融行业很快将迎来一个新格局和新模式。

  从整治思路来看,监管目的不是“一刀切”现金贷业务,而是力图纠偏,回归本源,有着非常明确的消费信贷导向性。根据新规,这些消费金融参与者发放贷款,必须明确用途和有场景,而且还规定一些特定场景借款除外,比如首付贷、股票、期货等。

  “刚性36%以下的年化利率、对场景及资金匹配的要求,都将迫使当下无场景、高息覆盖高风险的典型现金贷业务全面向相对安全、低息的类信用卡业务及其他消费信贷产品转型。”江苏兀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嵇少峰指出。

  记者获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在加速布局场景、渠道等以补短板,这是持牌机构未来比拼的重点。比如,马上消费金融已与各大主流线上平台展开全面合作,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并与三大运营商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消费金融的长远前景在于回归场景这个本源,能力与场景无关,但商业模式的目的和结果一定在场景上。”该公司创始人CEO赵国庆认为。

  “竞争非常激烈,产品、技术创新非常快,管理如何跟上、采用何种方式平衡创新监管,这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监管也在同步推行。”某研究消费金融的权威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