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香港市场互通加速:首批企业启动“新三板+H”赴港计划

2018-04-24 08:15: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谷枫

  刚刚结束的一周,内地资本市场同香港市场的连通达到新高度:H股全流通以及新三板+H股相继浮出水面。

  4月21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全国股转系统”)和港交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现场,全国股转系统总经理李明表示:“此举迈出了新三板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有助于挂牌公司统筹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与优势,拓宽国际视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结合两个政策来看,H股全流通试点也为新三板+H股后续发展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除了首家试点企业联想控股外,H股全流通目前也有两家试点企业正在准备方案。而首批新三板+H股的企业或将从神州优车等11家企业中产生,其中已有4家企业在此前启动了赴港的相关准备工作。

  但落实到此次两地市场互通的企业标的上,目前潜在规模并不乐观,市场人士认为,近期两地资本市场的数项合作,更多是在为未来进一步互联互通打基础。

  互通的开端

  作为H股全流通首家试点企业,联想控股目前总市值586.7亿港元,其中可流通外资股97.57亿港元(占比 16.6%),非流通内资股占比83.4%。

  梳理来看,H股全流通惠及的更多将是国企。4月23日,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便指出:“H股企业以国企为主,在‘全流通’条件下,内资股获得了资本处置和流转的空间,流通性和市场参与度有望增强。内资股流动性的增加,有助于加速企业混改、完善公司治理、增强管理层激励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还有两家试点企业正在准备方案,按证监会此前的表态,仍将成熟一家推出一家。

  值得注意的是,H股全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新三板+H股”此后的政策扩展预留了空间。

  “目前‘新三板+H股’参照的应该还是A+H的模式,即企业独立分开在在两个市场完成挂牌和上市,两个市场间相互并不连通,但H股全流通的工作意味着未来如果全面推开,新三板挂牌企业或也存有全流通的可能性。”一位中金公司投行部人士分析。

  除了未来可能的全流通,对于上周末正式确认的新三板+H股模式,市场认为这一探索还具有配套其他政策的空间。

  “‘新三板+H 股’的改革有积极象征意义,后续如果监管层继续推出如‘沪港通’等类似的配套制度,将引入新的资金与更多机构投资者,流动性问题将得到改善。另外,港交所提出的同股不同权等模式也具有借鉴的参考意义。”一位北京地区新三板市场的资深投资者认为。

  4月23日,光大证券新三板研究团队分析师叶倩瑜则表示:“新三板+H股两地挂牌可以留住部分准备从新三板摘牌而去港股上市的优质企业,防止新三板优质公司流失,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新三板市场与港股市场接轨,为未来发行制度等的进一步改革埋下伏笔,市场的独立性或将得到逐步提升。”

  已有企业启动准备工作

  证监会在公布H股全流通试点时便设置筛选条件,这也意味着企业范围早已划定,即优先选择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理念,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契合服务实体经济、“一带一路”战略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另外,证监会在H股全流通试点期,也不会推出太多试点企业。

  因此,市场对于新三板+H股参与企业的期待更多。值得注意的是,就在4月21日签署仪式上,有包括神州优车、天士力营销、中投保、君实生物在内的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受邀参与观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从相关机构处了解到,首批新三板+H股的企业或将从这11家企业中产生,其中已有4家企业在此前启动了赴港的相关准备工作。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同数位业内人士沟通后了解到,市场认为新三板+H股目前针对的仅仅是新三板很小的一部分企业,其政策效果类似于可转债等政策。

  4月23日,联讯证券新三板研究负责人彭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由于预计存在较高的两地上市门槛,我们认为‘新三板+H’模式并不会是挂牌企业的普遍性选择,预计只有少部分优质挂牌企业能满足‘新三板+H’模式的条件,真正能够申请‘新三板+H’两地上市的挂牌企业数量有限。由于香港和内地执行不同的会计准则,考虑到两地挂牌的财务成本,只有一些综合实力强的优质企业愿意承受这个成本。”

  力鼎资本CEO高凤勇则提出,以下四类新三板公司应该重视此次新三板+H股的机会。

  他表示:“一是净利润水平在5亿人民币左右,并且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A股上市的传统行业公司(含A股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二是部分特定行业中,净利润水平较大,但是短期内较难在A股上市的公司,比如影视、手游、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公司;三是收入规模和用户规模大,但是尚未形成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四是受制于外汇管制,但是确实有境外募资和投资需求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