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资金撤退 员工持股回归本源

2018-07-11 07:44:23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张晓琪

  *ST凯迪现A股首例员工持股计划爆仓后,智慧松德、康盛股份也相继“中招”,目前A股员工持股计划超过六成浮亏。

  信托行业人士指出,如果多次触及止损线,优先级收益人倾向于与补仓义务人协商补仓,很少“强平”。但近期A股持续震荡、市场流动性趋紧,机构资金撤出意愿增强,造成部分优先级资金强平。伴随加杠杆难度增加,上市公司可通过大股东折价转让、定增方式降低员工持股成本,构筑足够的“安全垫”以提高员工参与积极性。长远而言,只有真正具备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才能设立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爆雷”

  日前,由于多次触及止损线,康盛股份员工持股计划被强制平仓。此前,公司董事长已为资管计划追加保证担保十余次,累计追加保证担保金额3086万元,并在近日股价连日下挫后以房产提供抵押担保,但仍未摆脱“强平”命运。

  市场震荡环境下,员工持股计划的“安全垫”已不再安全。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7月9日,2018年上半年两市共有40家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其中,25家公司当前股价不及员工持股买入价格。

  深圳一家信托公司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公司只有两单这类业务,其中一单6月跌破预警线,已追加质押。

  一般情况下,如果员工持股计划单位净值跌到预警线以下,管理人会通知补仓义务人补仓,若补仓未果且多次触及止损线,即有强制平仓的危险。用益信托研究员认为,相当部分员工持股计划嵌入杠杆,员工持股计划一般处于劣后级。A股震荡背景下,这种结构化的设计将员工持股计划推向了不利位置,预计未来员工持股计划还存在爆仓可能。

  总体看,员工持股计划被“强平”的上市公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补仓义务人(一般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很高,面临“无仓可补”的境地,如*ST凯迪的补仓义务人阳光凯迪累计质押比例达97.94%,智慧松德两位补仓义务人股权质押比例分别为82.23%和98.26%;二是员工持股计划嵌入杠杆,杠杆比例为1:1或1:2;三是近期股价连续下挫,多次触及预警线或止损线。

  信托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触及平仓线未及时补仓的处置措施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管理人清仓卖出,将本息付给优先委托人,剩余部分再分配给一般受益人;二是罚没一般受益人份额,即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信托计划或资管计划一般受益人,自动丧失其份额,剩余利益由优先委托人进行全额分配。

  “如果是前者,员工持股计划可能是亏损退出,本金还有剩余。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员工出资部分就全打了水漂,除非上市公司大股东愿意额外弥补损失。”该人士指出。机构资金急撤退

  上述信托行业人士指出,一般情况下,如果多次触及止损线,优先级收益人倾向与补仓义务人协商补仓,很少强平。但近期A股持续震荡、市场流动性趋紧,一定程度增加优先级资金平仓的意愿。

  “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没钱、没票补仓,他们的股票基本都质押出去了,其他融资渠道也难筹到钱;另一方面,员工持股计划优先级资金大多来自银行,资管新规下银行希望在尽量保证本息的前提下,让资金尽快回到表内,”该人士解释道,“两个因素叠加,加上A股持续震荡,再拖下去净值可能跌得更惨,届时本息不保就麻烦了,这促使优先级资金产生强平的想法。”

  信托公司相关人士认为,考虑到强平后对股价的伤害,大部分上市公司会竭尽全力采取措施避免,强平还是少数。“尤其是部分股价被市场情绪误伤、对未来发展有信心的企业,即便因为股价暂时下挫导致优先级资金有退出的意愿,上市公司大股东可通过受让优先级份额令员工持股计划存续下去。”

  6月以来,已发生数起上市公司接棒机构资金的案例。如证通电子,公司控股股东以3000万元自有资金置换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优先A类份额本金,该优先级份额原由招行认购;另如锦富技术,公司实际控制人以自有资金替换信托计划中的优先信托资金人民币14,770万元。

  机构资金撤退还体现在到期割肉案例增加。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锁定期届满的163份员工持股计划中,目前约130份处于亏损状态,其中45家浮亏超过40%。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以往锁定期满且陷入浮亏的员工持股计划多会采用延期策略,等到市场情况好转再做清算。不过今年,迫于合规压力,机构资金只能撤退,导致不少员工持股计划到期后不得不亏损出售股票。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仅6月15日以来,已有8起员工持股到期清算,其中浮亏出场居多。

  回归本源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以来,共有12家上市公司终止员工持股计划,包括璞泰来、信维通信、建艺集团等。

  有终止员工持股的上市公司内部人员向记者透露,公司本希望在弱市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提振市场信心,并将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紧密结合,但迫于融资环境变化不得不终止计划。

  “我们内部员工认购是比较积极的,但机构资金很难筹到。现在即便杠杆满足资管新规要求的1:1,机构出资也非常谨慎,大部分资管计划银行增量资金都叫停了。”该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某券商人士透露,今年各家银行做员工持股计划比较少。“也不是完全不能做,有额度的情况下,如果股票资质不错,银行也会考虑参与,但整体比较紧。即便参与,由于资管新规限制期限错配,部分银行会要求资管计划锁定期不能太长,大概是一至两年。”

  信托资金出资意愿也不强。深圳一家信托机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其所在公司没有新接一起员工持股计划的业务,原有团队已转做私募。

  杠杆资金的撤退促使员工持股回归本源。

  上述信托内部人士指出,员工持股计划大部分股票是从二级市场购入,除非企业增长潜力很大,否则收益空间不大。过往大部分员工持股计划放杠杆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收益,但机构资金的谨慎打破了这一策略。未来,只有真正具备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才能设立员工持股计划,这有利于帮助员工共享上市公司发展成果的方式回归初衷。

  “上市公司可通过大股东折价转让、定增方式降低员工持股成本,构筑足够的‘安全垫’以提高员工参与积极性。”该人士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