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IPO市场冲击力的三重机制

2015-11-09 07:31:5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唐 杰

  IPO暂停四个月后,证监会上周五晚宣布重启。如何减轻由此可能给股市造成的冲击,存在三重机制:选择合适时机,完善申购方式、控制新股数量,提高新股质量。前两者已在做,后者则需下大工夫。

  从11月4日到6日,沪深300指数连涨三天,累积涨幅约9.2%。连续上涨时间之长、累积涨幅之大,为6月中旬大调整以来所罕见。能与之相比的仅有7月9日至13日上涨14.3%、8月27日至31日上涨11%。而与前两次上涨不同的是,这次市场整体累积涨幅虽较小,但券商板块表现最好,三天累积涨幅超过27%。券商是与股市关系最密切的板块。证券板块意气风发,引发新一轮牛市降临的猜测。

  7月3日,IPO暂停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收盘3886点;11月6日,IPO重启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的收盘点3793点。市场整体已接近IPO暂停之前的点位。可见,无论绝对点位还是投资者情绪,都足够承受IPO重启的冲击。重启IPO有助于形成慢牛行情。

  这次重启IPO,新股发行制度又有了改革。采取的办法,很大程度上是以前市值配售制度的复归,其核心在取消了预先缴款,这能避免打新期间天量资金大搬家,不必卖掉老股获得资金申购新股,当能减轻IPO对老股价格的冲击。既然不再通过资金量的多少来分配新股,那就只能采取与持股市值挂钩的方式,持股市值越多则中得的新股越多。鉴于新股普遍盈利,这相当于补贴老股民,增强其持股的积极性。

  但是,取消预先缴款,也意味着没有股票市值的打新族失去了参与机会,从长期来看恐怕也有问题。投资者一般会从低风险的投资入手,慢慢向高风险的投资过渡。在以前模式下,申购新股就是低风险投资,很多投资者由此逐渐进入股市。如今必须先在二级市场买股,才能有申购新股机会,可能会让很多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

  新股数量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IPO重启利空效应的大小。在IPO重启初期,严格控制新股数量,有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避免出现恐慌。

  IPO是通过发行新股来融资,与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相辅相成,都是证券市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长时间没有IPO,二级市场就如同一潭死水,股票种类没有变化,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很差。因此,重启IPO是恢复市场功能的必要之举。更进一步来看,重启IPO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加速的重要步骤。无论是8月的汇率市场化改革,还是10月底利率市场化的完善,我国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脚步很扎实。

  但在沪深股市,很多股民对IPO爱恨交加,在他们看来,融资就是圈钱,会减少二级市场资金存量。从这个逻辑出发,就能解释为什么暂停IPO对市场是利好,而重启IPO往往是利空。这种对新股发行的恐惧心态,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期盼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比如手机,生产手机的厂家越多,消费者挑选余地就越大。不论是乐视,还是格力,推出的新手机总会受到一些人追捧。那些不追新的消费者可选择不买,但不会反对新手机上市。

  为什么至今仍有很多股民把融资当成圈钱?是因为过往二十多年的很多融资回报低下,甚至是负值。沪深股市建立之初,目的就是服务于国企脱困,将陷入困境的国企重新包装之后融资,用获得的融资解决问题,钱用光了很容易再出问题。时至今日,虽然上市的不再仅是国企,但上市公司质量仍难以得到保证。最重要的一点是,拥有新股审批大权的发审委没被要求、也没有动力去精心筛选出最优质的公司。对他们来说,筛掉质量很差的公司就足够了,至于这些公司是不是最好并不重要,对于他们的利益也没有影响。一些公司业绩连年大幅下滑,勉强维持盈利,但仍然能上市,就是突出的例子,说明目前的上市审核对盈利性要求过高、而对成长性重视不足。很多快速发展、前景光明但尚未盈利的公司难以在沪深股市上市,则就是上述问题的反映。

  如能把最好的公司筛选出来,所融资金能得到恰当使用并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这样的IPO数量越多越好,不会有人担心。阿里巴巴能在美国融资250亿美元,创造史上最大规模IPO,不就在于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前景抱有信心吗?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