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新政不等同市值配售 “新股不败”终将破灭

2015-11-09 07:41:4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在投资者正在诧异上周券商股的强势走势之余,11月6日盘后谜底终于揭开:暂停了4个月的IPO将再度重启,而这一次,在坚持按市值配售进行IPO之余,取消了此前申购时需全额预缴申购资金的规定,改为确定配售数量后再进行缴款,堪称最大的变化。

  此前,很多中小投资者尽管持有不少的股票市值,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足够的申购资金而被迫放弃了新股的申购;再加上新股申购期天量资金的堆积以及对整个市场流动性的扰动,成为了此前新股申购方法中最大的弊端。

  15年前的市值配售

  事实上,新股按市值配售不属于什么新生事物,2000年时A股就曾釆用过按二级市场市值配售新股的方法,并实行了多年。或许,通过对比前后两次推出市值配售方法的背景,以及上次市值配售方法推出后的得失,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此次IPO新政对A股市场的重大意义。

  在A股二十多年的历史中,新股不败的神话由来已久。2000年时,为了改变当时在“5·19”行情之后股市萎靡不振的走势,也为了打击在一级市场上“不劳而获”的专门打新的摇号一族,证监会推出了首次市值配售方案。由于当时正值春节长假,央行又在其间出台了放松货币政策的利好,使得春节后首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暴涨逾9%,彰显了市场对这一制度推出的美好期望。

  不过由于当时的制度存在不少瑕疵,如深市的市值无法申购沪市新股等,该办法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就被暂停,直到2002年时进行了完善后才再度推行。

  从该办法实施的时间来看,主要存在于熊市阶段,也被市场解读为对二级市场投资者损失的一种补偿机制。但由于很多打新资金离开股市,导致股市失血严重,再加上基金拥有优先配售权、主承销商有包销余股权,市值配售使这两类机构受益最大,引发市场争议;结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在即,这一方法随后被询价制所取代。

  五大差异

  而从本次市值配售的方案来看,其推出的情景和15年前显然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

  首先,此次市值配售的方案是在此前按市值确定新股申购限额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只是取消了预缴款这一环节,投资者对该方法明显要较15年前新推行时要熟悉得多,对方案的影响判断也将更趋理性。

  其次,新推行的市值配售仍保留了新股发行询价的机制,这也是15年前的方案所没有的,市场化的因素明显较15年前要多出不少。

  第三,完善了中止发行机制,这也是15年前方案中所缺失的。

  第四,明确投资者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原则,禁止委托证券公司进行新股申购,而15年前券商自动帮投资者申购则是市场通行的做法,每到有投资者中签后账户中余额不足之时,券商营业部的工作人员就会着急上火地联系投资者赶紧转账成为了当时市场中一个特殊的场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本次方案中还建立了网上投资者申购约束机制,规定网上投资者连续12个月内累计出现3次中签后未足额缴款的情形时,6个月内不允许参与新股申购。这也是一大进步。

  此外,本次发行改革还将“独立性要求”和“募集资金使用”调整为信息披露要求,通过信息披露强化约束,监管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化机制在新股发行中的作用,也是比15年前的方案进步的地方。

  与此同时,中介机构的主体责任也在此次新股发行改革中得到强化,如建立保荐机构先行赔付制度、完善信息披露抽查制度、拟出台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等,都是为了下一步新股发行向注册制转变而进行的相应改革。

  而市值配售的重出江湖,反映了新股发行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期的现实需求。在注册制下,新股发行和申购应该是一项严肃的一级市场投资行为,而不是无风险获利的工具,或许这一点是投资者需要清醒认识的,“新股不败”的神话总有破灭的一天,也许那一天会成为A股市场化机制建立过程中里程碑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