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一把手”京城论道话改革

2017-02-24 07:07: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杨烨 王璐 林远 黄可欣 张灿宇

  2月23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新华社指导,国资委新闻中心、国资委研究中心、经济参考报社主办的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上,国投董事长王会生、国机集团董事长任洪斌、宝武集团董事长马国强、中交集团董事长刘起涛、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等国企一把手围绕优化供给侧改革、企业治理创新等建言献策。

  国投董事长王会生: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和活力

  “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和活力。”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下称“国投”)王会生表示,改革和创新始终是我们探索投资控股公司发展道路的主题,国投的健康快速发展靠的就是根据公司发展各个阶段及时调整、不断推进的改革。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国投自2003年“二次创业”以来,连续13年年均利润增长27%,主营收入增长近10倍。

  王会生提出,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应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好带动作用。一方面,央企应当顺势而为,主动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需结构错配中寻找发展机会,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创新探索发展新路径。另一方面,国有资本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他表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要通过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特别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王会生表示,在国投的改革和发展路径中,第一是要发挥国有资本的投资导向作用。一方面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在经济和区域发展中起支撑作用的大项目上,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国家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王会生说,国投为此发起设立了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国投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和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母基金,目前管理基金44支,基金管理规模近1500亿元。

  王会生认为,“国有资本还应该在调结构方面发挥作用。国有资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调整优化,提高配置效率。这首先需要采取市场化手段,退出不符合国有资本功能定位的项目,其次需要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平台作用,此外还需加大国有资本调整力度。

  王会生强调,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还应发挥创新孵化优势,尤其要在核心关键技术储备、资源配置、资本运作、并购重组等方面提升创新能力。他表示,在脱贫攻坚、养老健康、生物乙醇等去年中央经济工作提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国投近年都在持续探索推进,投资方向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高度契合。

  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和活力。王会生表示,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在国投电力、国投高新开展充分授权试点,将70多个事项授权国投电力、国投高新董事会决策,推动决策责任归位和管理责任到位,实现资本权利上移、产业经营责任下沉,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

  试管理,建立有效的管控体系。据王会生介绍,国投按照“重心下沉,激发活力、重组整合、重塑职能”思路,全面梳理总部职能,清晰界定总部、子公司权责界限,建立与资本相匹配的集团总部管理架构,优化后职能部门由14个减少为9个,管理人员控制在230人以内。针对监督资源分散的问题,国投整合监督资源,建立了大监督体系。

  国机集团董事长任洪斌:做好供给侧加减法培育新动能

  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78.12亿元、利润总额5.25亿元,现金流由负转正,成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下称“国机集团”)的利润贡献者。这是2011年至2015年连续五年亏损之后,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下称“中国二重”)交出的成绩单。

  脱困成功的背后是一系列供给侧改革“加减法”措施。国机董事长任洪斌表示,自201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国机集团与中国二重实施联合重组以来,国机集团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采取了债务重组去杠杆、多策并重降成本、盘活资产去产能去库存等优化供给侧的减法措施,以及内部合作促协同、整合资源补短板、长线研发拓领域等培育新动能的加法措施。

  据了解,中国二重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基地之一,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被称为国之重器,由于市场调整与超负荷投资等多方面原因,中国二重自2011年出现连续亏损,债务负担沉重,资金链日趋紧张,经营压力巨大。

  在任洪斌看来,要让二重改革脱困,首先必须要做减法。数据显示,2014年底,中国二重资产负债率达134%,带息负债超过150亿元,60多亿银行债务逾期破产风险剧增。在银监会的支持下与17家银行反复沟通实现了综合受偿方案,通过债务重组中国二重减少金融债务120亿元,减少金融债务90%,年节约利息6亿元至8亿元。

  在债务重组去杠杆的同时,多策并重降成本。据他介绍,通过多种途径相结合,平稳实施人员分流安置,中国二重在岗职工人数从1.5万人减少至7500人,每年减少综合人工成本5亿元,且骨干员工流失率控制在10%以内,没有发生一例职工上访诉讼事件,实施竞争上岗和干部人员管理,中国二重干部管理人员压间40%,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持续开展质量提升专项工程,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企业废品损失率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合同完全率不断提高,大大改善了企业的市场形象。

  第三项做减法的措施是盘活资产去产能、去库存。“国机集团从去产能、调结构入手,产业收购加开放合作的方式,盘活中国二重的镇江基地8万吨压机等三项资产。”任洪斌称,在减轻包袱的同时,还积极推进资产化运营。按照自用与合用相结合,围绕8万吨压机与中航工业实现资本层面的合作,加快过剩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由集团接手开展专项运营,积极推进低效和无效资产清减,持续优化资产结构。

  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到成效:通过压减人工成本、降低财务费用,压缩管理费用,严控生产成本,存活减值营销等减法措施,中国二重每年降低成本费用超过20亿元。

  而要真正实现“脱困”,还需要通过加法措施培育新动能。“国机集团通过推进中国二重与集团内部兄弟企业合作入手,帮助企业补齐市场短板,优化业务结构,增强造血能力。”任洪斌称。

  据了解,在国机集团业务内部引导支持下,二重顺利与集团内25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三年来实现协同订货签约58项,累计合同额超过40亿元,协同收款近3亿元,借助国机集团遍布全球的网络资源把握“一带一路”契机,中国二重积极参与集团海外市场开拓,先后选派12位业务骨干参与兄弟企业在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工程项目的管理,努力破解企业商务模式单一的困境,加快适应海外市场开放管理的新模式。

  同时,针对中国二重工厂化运作模式不能有效适应市场需求的短板,国机集团首先推动实施中国机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的成立,以资源整合加快融合,加快中国二重从单一制造商向工程服务商及总包商的转型,先后签订两个机械加工厂项目的总承包合同,相应合同金额达1.7亿美元,为中国二重启动传统业务转型奠定良好基础。

  “未来,国机集团将继续推动中国二重与国机集团内相关总包、贸易和研发资源的整合,打造国内综合实力强、集科工贸于一体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高端优质企业。通过资金资源持续注入,中国二重负债率将进一步降至60%以下,要成为一家资产结构合理、资产质量优良的企业。” 任洪斌如此规划。

  据了解,在国机集团指导下,中国二重还制定了产品及市场开发的规则,在强化冶金、锻压等传统业务提升的同时,远近结合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国机集团先后投入10亿元,支持中国二重18个研发项目的实施,涉及智能制造、煤化工、海洋工程装备等多个新兴领域,并组织集团内39家国家一类科研及设计企业与中国二重开展协同攻关,多层次推进长线产品研发工作。通过努力,中国二重在核电泵和蒸汽发生器等新一代核电关键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火电超长气缸等关键新技术、新产品相继完成开发,依托研发成果仅去年已累计新增订单6亿元。

  中国宝武集团董事长马国强:企业联合重组是去产能必由之路

  中国宝武集团董事长马国强表示,企业联合重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的必由之路。

  马国强表示,这些年来钢铁行业发展比较散乱,全国规模以上的钢铁企业大概在1500家以上,在一个无序的竞争过程当中,形成了今天钢铁过剩的局面。宝武集团自身也有很多重复建设,制造了很多同质化的产能。通过兼并重组,才能更好地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解决去产能问题。

  据介绍,宝钢股份换股吸收合并了武钢股份。马国强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的工作将在今后开展。他表示,去年下半年到今年2月份重点围绕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把去产能工作“去”到位。去年中央企业钢铁去产能完成1012万吨,其中宝钢、武钢加起来完成了997万吨的任务。“2017年两家企业经过联合重组,将去掉1550万吨的产能,这原来在单一企业是不可想象的。”他说。

  在降成本方面也要结合两家的优势,马国强认为,特别是在人力资源优化方面要开展工作,降低人工成本和财务成本。此外,只做减法还不够,还要做加法。第二项工作就是要重点围绕两家高端产品“做精做优”,把两家的研发优势、采购销售优势结合起来,深度挖掘协同效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的过程中,我们也尝到了甜头。”马国强表示,2016年宝武集团创造了钢铁行业较好的业绩,钢铁主业实现利润115亿元,在全球钢铁行业里利润是最高的。除了经营业绩之外,宝武集团重组以后,也被国资委列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除了坚定不移做强做精做优钢铁主业之外,在国有资本投资领域,还要扩展两到三个适合宝武集团发展的主业。此外,通过联合重组的契机,完成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重点任务。

  中交集团董事长刘起涛:国企做得好也能留住人才

  “国有企业做得好你也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民营企业做得不好你也留不住人才。”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起涛表示,人才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更为稀缺,尽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民营企业在阶段性上好像比国有企业有更多的吸引力,因为它有分配的灵活机制,也没有更多的约束,但是实际上,企业的本质和所有制并没有太大关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分配机制的完善,国有企业也可以留住更多人才。

  一直以来,市场化选聘是激发国有企业人才队伍活力的关键,因而过去一年“职业经理人”也成为国有企业选人用人市场化潮流中的热词,但作为规范薪酬制度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的薪酬改革,“降薪”和限薪也让很多人产生担忧,市场化体制中,薪酬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限薪可能触发新一轮国企人才流失。

  在刘起涛看来,不能简单地以多少钱来衡量一个人才的价值。一方面,我们的分配不能完全市场化,但另一方面,从工作实际中可以感受到,目前央企正在逐渐地规范收入,并通过多重绩效多重考核来完善激励机制,从而形成越来越符合市场的分配制度。从微观层面来看,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的央企,实际的绩效和收入也是和市场相并轨的,比如目前中交集团并购了几家国外公司,但这些公司的收入分配制度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实际上也是央企按照市场规律灵活的一面。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国民共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民融合就像茶水,国有经济是水,民营经济是茶,合成一杯茶水后就无法分开,也没有必要分开。”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用这样的比喻形容两类所有制的关系,他认为,许多人对国企和目前开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抱有误解,原因就是没有摒弃国企、民企两相对立的思维。

  宋志平认为,长期以来,国企、民企被从各个方面比较优劣势,从而导致人们习惯性地过于关注两类企业的区别,事实上,国企民企都是企业,国企如果是完善的、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建立的企业,同样能具备一些人认为是民企才拥有的优点。

  “例如创新能力,就不应该和企业的所有制类型挂钩。”宋志平说,不能简单地认为,国企就墨守成规,坐吃山空,不善创新。他表示,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不应总用这一角度分析。创新能力不足的国企,不是因为姓“国”就天然地缺乏创新,而是因为有例如激励机制、机遇不足等别的问题,关键是要完善企业管理,从体制上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归咎于所有制类型。宋志平表示,国企实际上在创新方面承担许多严峻的挑战,例如中国建材在两材合并之后有426个院所,3.8万位科学家,对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贡献巨大。此外,中国建材有26个标准委员会,在建立行业标准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国企在创新技术方面是很有担当的,当然,民营企业也有一些高科技的创新企业,其实我们结合得很好,有很多创新项目,国企在市场化,民企也在规范化。”宋志平表示,国企、民企实际上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国企、民企间的互动与合作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宋志平认为,目前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他表示,搞混合所有制既不是把非公资本国有化,也不是把国有资本私有化,“混合所有制是以融合经济为特征的新的企业所有制形态,这也恰恰是这次改革的创新点。”

  宋志平表示,混合所有制并非大家所讲的国企、民企融在一起,“是水和火强行凑到一起,好像必然要引发矛盾。”宋志平认为,混合所有制实际上是将国企的实力和民企的活力结合起来,形成更强的竞争力。既是国企民企优势互补,也是国企民企互相需求。因此,他认为应更加强调两者的统一,而非一味将其对立。

  宋志平还提到,对立看待国企、民企导致的另一种担忧,是认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会导致“国进民退”或国有资产流失。他认为,这次把混合所有制提升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正是告诉大家,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我国经济领域企业所有制的“新常态”,不是过渡的短期形式。今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应形成三足鼎立的微观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