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发展:“西进典范”续写扶贫新故事

2017-05-31 15:26:4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晶 徐锐

  在国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战略的大背景下,相较于一些公司近年来为响应政策号召而迁址贫困县的举动,红星发展其实已在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的镇宁县默默耕耘了21个年头。

  作为地方国资上市平台,红星发展通过西进创业在贵州闯出了经营发展的新天地,公司也将精细化工材料产业发展与地方区域发展相融,成为青岛市企业群体中在安顺市最早实施持续稳定的产业帮扶、东西合作的典范和代表。

  “西进创业”缘起扶贫

  在红星发展镇宁公司厂区,至今仍保留着建厂前的几间大仓库,也见证了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启的“西进”创业、成长之路。

  如今的红星发展,已发展成一家以多品种的钡、锶盐无机化工基础材料和电化学行业锰系产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其主要产品被广泛用于功能玻璃、电子元器件、一次和二次电池、建材等领域。

  “当时,(大股东)红星化工集团在东部的企业面临着资源、成本和下游行业更替等多重压力,必须做出生死抉择。”红星发展董秘万洋表示,在青岛市对口帮扶贵州安顺市的背景下,公司最终选择在原材料重晶石矿富集的镇宁县启动二次创业,将多年积蓄的力量在西部广阔的舞台上释放,且抓住了当时CRT电视产能快速向中国转移的历史机遇而迅速壮大,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奠定了公司在钡、锶、锰盐领域颇具竞争优势的行业地位。随后,红星发展于2001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也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及向高、精、尖、强企业转型打下了基础。

  回想创业之初,可谓处处艰难。当时厂区周边交通条件落后,大型的石灰窑和碳化塔都是公司自购钢材后,由工人们自己现场制作搭建的。最早来自青岛的一些公司骨干和领导甚至几年不曾回过山东,一直扎根镇宁厂区默默耕耘。

  在1995年6月落户镇宁后,公司于1996年项目投产当年即上缴税收300万元,2001年上缴税金等已达4400万元,贡献了当地财政收入60%以上。如今,红星发展在镇宁县已累计上缴税金达9.4亿元。

  在镇宁当地,有句俗语被广泛传播——“一人进红星,全家齐脱贫,三人进红星,全家奔小康”。一位入职近二十年的伍科长告诉记者,在红星工作一年,一人工资就是家里干农活年收入的三到四倍,而他家的远近亲属中,共有十多人在红星上班。“几乎符合入职条件的都成了公司员工。”

  类似伍科长这样“以厂为家、家人在厂”的案例,在红星发展很常见。据当地员工介绍,他们最早时候是骑自行车、摩托车上下班,而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这几年厂里有很多员工都建起了自己的房子或者在附近镇上买了房,一些员工甚至开上了私家车。

  事实上,对当地百姓而言,入职红星发展,其所收获的不仅是收入上的“脱贫”,还有知识技能上的“扶智”。

  万洋向记者介绍道,红星发展镇宁公司员工人均年收入已从建厂之初的5800元增长到目前的近6万元。由于地处偏远,公司在镇宁建厂初期是从周边农村招聘的员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这批职工中许多人已走上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并带出了一大批生产骨干、技术标兵和管理人才。

  企业“人情味”催生员工归属感

  如今来看,镇宁和周边县区人员踊跃加入红星发展,源于公司实施的人才本地化战略,让公司员工们找到了归属感。

  红星发展工会副主席皮永贵告诉记者,公司超过90%的员工来自镇宁县及附近地区,工龄超过二十年的员工就有两百余人。从农民转换为工人,再转化为技术和管理人员,“传帮带”的精神让人才实现接力。

  如何留住人才?在记者调研过程中,多位员工都提到在红星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只要踏实认真干活,公司就会给你这个机会和平台,而不是靠关系。”

  管理着几百人车间的李主任从26岁进入红星发展至今已二十余年,从最初和父亲跑运输,到基建维修、叉车运输、车间统计,直至走上管理岗位,“李主任是和工厂一起成长的最早一批员工之一”。在车间同事眼中,他做事用心、擅长带队伍,对生产工作十分严格,生产维修总是亲力亲为。李主任则向记者感慨道,最初刚进车间时,当时公司领导身先士卒抢在一线处理生产故障,给自己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端正了自己要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回想最初家里祖孙三代挤住在一间老房子里,如果没有来红星,就学不到本领,也不会有后来领导传授经验,没有这样的平台,也不会找到老婆,遇到好同事。”

  据了解,为使职工安居乐业,红星发展先后对员工生活区投资500多万元,进行了道路住房改造、植树绿化,建设儿童乐园和职工娱乐中心、健身房、图书资料室,形成了模范家属区。公司每年还拿出几十万元救济困难职工,对职工就餐也投入了大额补贴。同时还对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业绩突出的优秀职工给予奖励,并分配住房,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此外,红星发展还为周边地区建学校、修公路、安装闭路电视、接通水电、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等。据不完全统计,为扶贫济困,红星发展及广大员工近几年来向镇宁当地累计捐款捐物已近千万元。

  环保是竞争力

  从丁旗镇绕行至公司,大树成荫的厂区里机器转个不停。工作人员在现场告诉记者,去年以来订单日渐增多,生产车间已“四班三倒”满负荷生产。而环看四周,厂区内竟然有鸟雀飞鸣,这让每一个初到访者都十分惊诧,如此花园式工厂与外界对化工企业的印象大为不同。

  在公司行政区到厂区间的大道两侧,落落排列的杨树已种植有二十余年,而厂区周围的石头山也早已被绿树所覆盖,即使在公司的工业废渣填埋场,也几乎种满了绿树。

  更重要的不仅仅是种树。记者在镇宁厂区了解到,公司在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都进行了接近“零污染”的环保处理。比如,生产环节产生的硫化氢制成了硫磺、硫脲等;公司投入自动化设备将废渣再利用制成环保砖;而废水则进入闭路循环,设备冷却水独立循环,辅助生产废水经水处理站采用物理、化学法处理后部分循环使用,剩余达标排放。

  “镇宁公司在环保和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左右。”据万洋介绍,镇宁公司成立有专职工作人员85人的环保部,全方位推行环保制度化管理。

  事实上,在红星发展到西部投资创业之初,就确立了“环境保护是企业的政治生命”的原则,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如此重视环保而身体力行、持续投入,这在化工企业中颇为少见。在镇宁公司厂区,到处可见“安全是底线、环保是竞争力”的理念标语。环保从“生命线”到“竞争力”的定位变化,也侧面折射出公司发展战略的升级。

  展现区域扶贫示范效应

  在记者调研过程中,红星发展一位高管不时感慨:“红星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历届、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在他看来,地方政府以良好的环境吸引企业,以优惠的政策留住企业,以热情的服务感召企业。

  万洋也告诉记者:“地方政府对公司(红星发展)实行全方位服务、全方位协调、全方位支持,改善了企业的投资环境,保证了公司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

  而随着红星发展的不断成长壮大,其对地方产业扶贫的示范效应也愈发明显。据了解,红星发展自落户镇宁县后,使得当地资源性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十倍以上,其中精细类钡盐产品主要用于功能玻璃、电子元器件、涂料等高端和新兴产业,并由此稳步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同类企业的跟进与集聚。

  据镇宁县县长潘登岭介绍,近年来红星发展年产值在5亿元左右,每年上缴税收7000多万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近2000人。“企业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快了镇宁县新型工业化进程,起到了输血和造血的作用。”

  另一方面,红星发展的产业扶贫样本也让当地政府潜移默化地意识到,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不破坏生态和谐发展,通过有序开发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在如今的镇宁县中心区域,有条主干道路就是因红星发展入驻镇宁而命名的“红星大道”。

  一位镇宁县政府干部告诉记者,红星发展对地方脱贫贡献很大,对于红星发展这样的公司,政府未来也将“举全县之力、全方位支持”,鼓励公司拓展投资机会,并有意出台支持公司深化发展的专项政策。

  回看红星发展,近几年来,公司在新一届董事会和管理层引领下,基于传统钡、锶盐产品结构的成功调整和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确立了公司向高、精、尖、强企业转型的战略。其中,红星发展镇宁公司正依托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加快推进以自主专利技术为支撑,以自身主业为基础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战略,力争打造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独特竞争优势的钡系列产品研发制造高新技术企业。

  对于红星发展而言,新一轮发展还将对所在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再带来新的拉动,并将有望带动智力资源和相关高技术产业再向当地聚集,并创造出更多高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人力资源的素质进一步提升,实现企业、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