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降杠杆初显成效 M2增速放缓或成新常态

2017-07-13 08:08:3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张奇 顾月

  7月12日下午,央行召开媒体吹风会,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通报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基本情况,并回答有关问题。

  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3.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创历史新低,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2.4个百分点。

  “M2扩张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信贷扩张,一是同业业务、影子银行等。”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央行加强MPA考核与金融去杠杆政策,同业理财、通道业务、影子银行受到压制,M2增速自然降低。且融资方式再次向银行渠道回归,造成了新增贷款的增多。”

  与此同时,社融、信贷规模均出现超预期增长。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解释称,M2与信贷、社融之间存在“剪刀差”,表明全社会杠杆增速下滑,但实体经济融资情况良好,去杠杆主要发生在金融部门。

  M2的增速持续放缓也引发部分人士担忧。阮健弘对此解释称:“随着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只要实体经济合理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M2增速放缓实际上反映了存量货币周转效率的提高,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常态。”

  另外,6月份市场利率小幅上升。当月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94%,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06和0.8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3.03%,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1和0.92个百分点。

  M2将保持低增速

  5月份M2同比9.6%的增速曾引起市场广泛关注,而6月M2增速则降至9.4%。

  对此阮健弘称,随着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落实和加强,金融监管效应显现,近期商业银行一些与表外相关资金运用科目扩张的速度有所放缓,由此派生的存款和M2增速有所下降,是金融体系内部去杠杆的客观结果。

  “对M2增速放缓要客观看待。”阮健弘称。一是金融数据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非金融部门持有的M2增长10.2%,比整体M2增速高0.8个百分点,说明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减。

  二是货币政策操作注重预调和微调,金融监管协调有所加强,金融部门适当把握了去杠杆节奏。6月末,金融体系持有的M2同比增长2.5%,比M2整体增速差6.9个百分点,这一差距比5月末有所收窄(5月末差距为8.9个百分点)。

  三是基数效应拉低今年6月M2增速约0.15个百分点。

  未来M2低增速成新常态已成市场共识。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王青等人认为,由于上半年M2增速已跌破个位数,进一步下行的空间不大,但在金融去杠杆持续、基础货币投放维持稳健中性、货币乘数将见顶回落的预期下,下半年M2整体将低位运行于10.0%左右,完成全年12.0%增速目标的难度较大。

  “即便下半年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平稳而非收紧,也并不意味着M2的显著回升。在中性预期下,预计M2同比增速年末在9.5%-9.7%;在悲观预期下,M2同比增速将回落至9.0%。”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称。

  除M2外,6月末M1增速亦不及预期。具体来看,6月末M2同比增长9.4%,M1同比增长15.00%,M2和M1的“剪刀差”为-5.6%,前值为-7.4%。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明明认为,M2和M1的负“剪刀差”连续四月呈缩小之势,表明资金持续脱虚向实。

  房地产信贷增长势头回落

  M2低增速与信贷超预期之间产生的差别,也备受市场关注。

  6月信贷增长超预期,主要源于企业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规模扩张,拉动信贷规模增长。数据显示,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54万亿,比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多增4300亿。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7万亿元,同比多增4362亿元。分部门看,以按揭贷款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2.82万亿元,占新增贷款总数的35%,低于去年全年45%左右的平均水平;以实体经济贷款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4.43万亿元,占新增贷款总数的55%,高于去年全年48%左右的平均水平。

  一位国有大行华南地区分行行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上半年该分行的按揭贷款业务占总贷款量的30%多一些,总量有所上升,但比例低于去年同期。“其实居民的买房热情并没有减少,比例降低的原因主要是企业贷款增多了。除了珠三角传统的民营制造业借款小幅上升以外,还有受益于大湾区建设而来的基建类贷款。”

  需要说明,房地产调控效果在上半年的信贷中亦有体现。据了解,房地产信贷数据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回落,二是房地产贷款增量占比下降,三是个人住房贷款抵借比率降低,四是个人住房贷款期限缩短。

  “综上,房地产信贷增长势头回落,个人住房贷款抵借比率和期限均有所下降,这些变化有利于抑制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阮健弘称。

  直接融资占比下滑

  社会融资规模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7年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66.9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高于12%的增长目标。

  社融增长超预期的同时,社融结构变化尤其是直接融资占比萎缩。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6万亿元。从结构来看,属于间接融资的银行贷款仍是最主要渠道,占比达73.5%。

  而直接融资规模则大幅度减少,其中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3708亿元,同比多减2.1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702亿元,同比少增1321亿元。债券、股票两项合计占比社融规模0.9%,同比降低23.2个百分点。

  “这其实是一个很尴尬的状况,在我们鼓励发展直接融资的同时,直接融资业务却在大幅减小。”邵宇称,“一是因为目前很多直接融资并非真的直接融资,银行资金仍然通过资管嵌套、通道业务参与其中,面对监管部门要求的去杠杆,通道减少,直接融资数额也就减少了;二是上半年债券市场波动较大,利率抬升,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监管趋严。”

  邵宇进一步表示,中国金融市场上银行的资金量太大,要实现真正的直接融资,建议把银行中的部分资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剥离出来成立子公司,并加强投资者教育,打破刚性兑付,让这部分钱可以进入直接融资领域。这对防范金融风险,降低融资成本都有好处。

  需要说明的是,债券市场融资正逐步回暖。6月新增社融规模1.78万亿,从结构来看,企业债券负增长规模显著收窄,6月为-219亿元。

  闫玲称,6月份广义社融和表内信贷规模与此前的有异同。相同之处在于,监管政策从严落实仍对表外融资有所抑制,部分需求转回表内信贷;不同之处在于开正门,堵偏门,信托贷款显著增长。

  “年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将落至12.0%的政策目标附近。”东方金诚预计。

  一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引导社会融资增长合理区间;二是从资金需求端来看,房地产贷款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将边际减弱;三是上年末社会融资的高基数效应;四是下半年地方债发行预计提速,将抑制人民币贷款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