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破解金融难题:应整合资源 组建金融航母

2015-01-30 20:33:09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朱剑平)山东GDP居全国第三,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14%,远低于广东6.13%、江苏6.26%和上海12.6%。市场经济下,金融业落后无疑阻碍实体经济发展。这一难题早在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履职之初推行的“金改22条”就被聚焦。1月29日,在山东省正在举行的两会上,民革山东省委以党派提案的形式,并做大会发言建议:整合分散在各产业国企中的金融资产,组建分层管控的大型金融航母,加快山东金融业发展。此建议一出,引起了山东各界震动。
  据民革山东省委相关负责人王鸣岐介绍,该提案是民革山东省委组织专家经过与山东省金融办、山东省国资委、鲁信集团等单位座谈,并赴天津、上海、广东、重庆调研之后,针对山东金融业现状提出的解决方案。
  目前,山东省国资委控股、参股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各类金融机构75家,全资实际控制32家,总规模达2100亿元。占其省管资产的19%。这些金融类企业资产年均增长48%,营收年均增长50%,利润年均增长116%。然而,山东这些金融资源分散在各个产业集团(鲁信集团除外),它们分散广泛、单体规模小,难以产生大型金融机构带来的集聚效应,也难以吸引优质金融资源与金融人才进入,更难以进行金融创新。如山东钢铁集团对外金融投资达42.12亿元,包括银行、证券、信托、担保、租赁、小额贷款、基金管理等多个行业的12家金融机构,除一家为其控股外,有5家持股比例都在5%以下。威海商业银行48.52%股份由山东高速集团持有。莱商银行75.36%股份由莱钢、莱芜煤机、新矿、国投公司等机构分别持有。同样,山东唯一一家券商齐鲁证券也被多个产业集团持有。这些金融资源,除了鲁信一家为省管一级企业外,包括齐鲁证券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多数为省管企业的二级企业。由于这些金融资产分散在各个实业集团,反而受不到相应的重视。同时,这些金融企业股东又比较分散,容易互相掣肘。这进一步带来了管控的风险,消弱了对这些金融企业运营风险监督、绩效考核以及人员任用等方面的监管力,不利于其规范和市场化运营。
  根据外省成功经验,民革山东省委建议:按产业分类经营、分类监管标准,将金融资产从这些实业集团中分离出来,按金融资产类别分类整合,组建专业的金融控股集团,做大做强山东金融业。
  然而,资产的整合,正是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特别是产业集团控股的金融机构,一方面,这一是块优良资产,另一方面,产业集团所属的金融机构是其产业经济融资的便捷通道,如果失去这些金融机构实际控制权,可能会增加产业经济融资成本。因此,单凭市场办量实现地方金融资源整合几乎不可能,需要国资部门乃至山东省委、省政府的统筹规划和落实。在现实中,尽管全资国有企业的金融股权可以划拨,但不符合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并且,原有企业抵触情绪也会比较大,如果收购,需要的资金量巨大。因此,可以考虑由省国资委及持有金融资产数额巨大的省属(管)企业,用持有的金融企业的股权共同发起设立“金融航母”。可以建立“省国资委”—“金融投资运营公司”——“金融类企业”三层架构。把打造“金融细分行业航母”做为金融国资国企业改革目标,完善专业化管理机制,共同突破瓶颈,最终实现做大做强山东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