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国开债指基首募近50亿 “类定制”产品或井喷

  ⊙记者 张馨 ○编辑 长弓

  易方达基金9月28日公告称,易方达中债7-10年期国开行债券指数证券投资基金9月27日正式成立,在为期2天的募集期内,该基金首募金额为27.58亿元。而广发基金9月27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广发中债7-10年期国开债指数基金于9月26日正式成立,首募规模为21亿元。

  据了解,上述两只产品的购买主力均为银行、保险等机构,也有来自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有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指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单一的资产已经很难满足机构和高净值人群对收益和风险管控方面的要求,因此这类投资者更倾向于采取组合投资的方式进行配置,在此背景下,一批符合机构客户需求的“类定制”产品正在迎来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增长。

  机构资金成购买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易方达国开债指数基金的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为462户,户均认购额约为596万元;广发中债国开债指数基金的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为245户,户均认购额达到857万元。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一般而言,目前个人投资者的户均真实认购水平在10万元左右,而广发中债国开债指数基金的户均认购额却达到一般个人投资者认购水平的80倍以上,易方达国开债指数基金也达到一般个人投资者认购水平的60倍,由此推测,机构以及高净值客户或许是申购的主力。

  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刘亦千向记者指出,与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更为复杂,品类更多,不同券种之间的差异很大,具备确定性投资价值和追踪精细化投资标的产品显然更易受到市场关注。在刘亦千看来,上述两只产品很有可能在发行之前就已经与相关机构达成了认购意愿。

  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的信息同样印证了上述判断。据悉,上述两只产品的购买主力为银行、保险等大型资产管理机构,此外也不乏来自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值得注意的是,工商银行私人银行在发行之初就已经明确发出了认购意向。

  事实上,资产荒下,体量庞大的银行理财及自有资金纷纷通过委托外部机构投资寻找“出口”。

  如今,整个公募行业都沉浸在“对接机构”的氛围中,多家基金公司将委外业务视为今年的工作重点。

  记者了解到,委外业务从2015年下半年起迎来爆发式增长,一批募集时间短、认购户数少、户均认购额偏大的基金产品很有可能就是为了迎合机构资金需求的定制型产品。

  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截至9月27日,今年以来全市场共计发行了700只公募基金产品,其中户均认购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基金产品达到145只,户均认购额在50万以上100万元以下的产品数量达到150只,户均认购额在10万元以下的产品数量仅97只。

  工具型产品渐成焦点

  事实上,定制型产品早期以债券型产品为主,之后逐步向以打新等低风险策略为主的混合型基金蔓延,如今一批运作透明、费率偏低,且跟踪标的更多元化的被动投资产品也成了各家基金公司竞争的焦点。

  在国开债指数基金发行之前,汇添富上海国企ETF以152亿元的首募规模刷新了年内权益类基金的发行纪录。公告显示,截至8月22日,上海国企ETF份额持有人户数为10360户,平均每户持有的基金份额为146.91万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份额达到144.21亿份,占到整只基金的94.75%,个人投资者占比仅为5.25%。

  无独有偶,在多元资产配置需求增加的带动下,多只港股ETF也迎来持续的净申购。来自沪深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27日,易方达旗下的H股ETF的场内流通份额从年初的51.47亿份增长至89.92亿份,华夏沪港通恒生ETF的份额也从1.7亿份增长至7.12亿份。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保险资金正是净申购的“主力军”。

  证监会网站公示的证券投资基金募集申请行政许可受理及审核情况显示,多家基金公司“批量”上报了追踪各类细分指数的指数基金。中融基金上报了多只追踪银行间中高等级信用债指数的指数基金,建信基金上报了四只追踪中证政策性金融债指数的指数基金,易方达基金则上报了四只追踪标普不同细分行业的指数基金。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工具型产品的快速扩容源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刺激。

  就基金公司而言,发展主动管理型产品必须承担薪酬成本高以及人才波动率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发展工具型产品投入相对较小,加上运作透明和费率偏低的特点,此类产品日渐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从需求端而言,过去一年间A股市场并未出现趋势性机会,因此一些具备较强资产配置能力的机构越发倾向于借道工具型产品进行资产配置。如今FOF指引已经公开发布,被动投资的各类指数基金为FOF提供了底层的低成本工具,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