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傲慢轻狂到学会迂回忍耐的12年放逐


  《成为乔布斯》  (美)布伦特·施兰德 里克·特策利 著  陶 亮 译  中信出版社  2016年8月出版

  ——读《成为乔布斯》

  ⊙胡艳丽

  如果没有回归苹果后的杰出表现,没有iMac、iPod、iPhone、iPad等系列产品的横空出世,史蒂夫·乔布斯将如同无数在高科技领域划过的流星一般,泯灭于时代长河中。这位一身兼具魔鬼与天才两张面孔的怪杰,由万众瞩目的科技产业明星,到被亲手创建的公司驱除,在外放逐12年经历事业低谷,于1996年复归苹果,缔造了属于世界的苹果传奇。

  未经打磨的天才更接近魔鬼

  乔布斯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天才与混蛋”的结合体,他不近人情、暴躁偏执、粗鲁无礼、不顾及他人感受,甚至曾不承认做了亲子鉴定的孩子。但在《成为乔布斯》的作者布伦特·施兰德、里克·特策利眼中,这只是世人的误解,远不是真实的乔布斯。布伦特解释,在乔布斯事业的始发期,他虽拥有高超的讲故事、打动他人的能力,但在面对智商与他不在一个层面的人,却决不留情,这包括员工、合作伙伴,当然也包括记者。他的无礼,给记者留下“魔鬼”印象,经媒体发酵口耳相传,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其实,乔布斯有太多的棱面,要想深入了解还需回到乔布斯的人生现场。

  布伦特为《华尔街日报》、《财富》近身采访乔布斯长达25年,见证了乔布斯事业各个阶段,被乔布斯视作知己。为还原被世界误解的乔布斯,布伦特在乔布斯身故后补充采访了他的家人,及苹果、皮克斯、迪士尼高管团队。在他笔下,乔布斯再不是魔鬼的代名词,而回归到一个对产品有着完美追求、对高科技行业有着敏锐洞察力,任性乖张,性格的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终其一生都幼态延续的偏执怪才。

  布伦特将书的重心放到乔布斯的成长历程,将乔布斯的成功归因于几点:一是家庭培育出的匠人精神。尽管他的养父母并未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却尽己所能给予史蒂夫宽松的成长环境,培育他的工匠精神。父亲告诫他“对一个橱柜来说,别人看不到的底面与表面的抛光同样重要”。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影响了乔布斯一生。其二是乔布斯骨子里对创新及改变世界的崇拜。他从不满足于模仿某一产品,而是超越甚至颠覆。他有着远超自身能力和现实环境的自信。当然这亦是一柄双刃剑,将这种自信发挥到好处是一种可感昭他人的领袖魅力,而若自信过度膨胀,则变成了藐视他人、不切实际的傲慢轻狂。其三是被苹果公司放逐,由事业高峰跌至低谷,在创建NeXT公司及打造皮克斯动画公司过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这是天才的棱刺逐渐被打磨,曾经的过度锋芒逐渐内敛的过程,亦是天才反思自己,从少年疏狂异想天开到逐渐稳重成熟审时度势,将梦想归为贴地实践,学会迂回、学会忍耐的过程。

  天才的偏执是柄双刃剑

  乔布斯在缔造了Apple Ⅱ、麦金塔电脑等拳头产品后,被他亲手创立的企业扫地出门,表面原因是他在与斯卡利的权利争斗中败下阵来,但究其内在原因,却是出于乔布斯的偏执。他一而再触怒老板、出言羞辱供应商,在小事上吹毛求疵,因一些过度技术要求而拖慢了公司整体的步伐。更深层的原因是乔布斯天才式的发散思维无法被归拢到层级与秩序的序列中。乔布斯认为自斯科特以来苹果公司的科层制管理令企业失去了灵魂,与他建企之初改变世界的梦想南辕北辙。他以最不明智的方式表达他最幼稚的不满。

  他以高压手段带领小团队取得巨大成功,却不具备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运筹帷幄控制大局的能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以表面的凶悍掩饰自己的苍白无力。当然,他也放不下骄傲,任何人、任何事情相对于他追求完美、打造极致产品的目标而言都微不足道,包括曾经为团队立下汗马功劳的技术功臣,也可因时过境迁而被弃之不顾。打造麦金塔电脑的团队在交付产品后,一部分成员因耗尽了全部精力而惜别了苹果,甚至永久离开了高科技行业。这样的故事,在乔布斯的后续事业生涯中,仍反复上演。

  在工作上,他曾只给予天才以尊重,对资质稍逊,不能与他站在同一高度交流的人,都一度被 “美誉”为笨蛋。就连蓝色巨人IBM在他眼中也是资质平平,曾经主导了上世纪90年代电脑产业发展方向的比尔·盖茨,乔布斯从未承认他为当年的行业领袖。当时敢于同时挑战软、硬件行业大佬者,非他乔布斯莫属。可惜,乔布斯的成长颇有些迟滞,在他退出苹果,创建NeXT时,在性格上及企业管理能力、把握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方面均稍逊一筹。他可以夸夸其谈,但并没有清晰的实现企业愿景思路,有时分不清项目的轻重缓急,有时出于好意的一些举动反而分散了公司的注意力。他还亲手撕毁了与IBM的合作协议,令公司失去了一次发展壮大机会。

  即使在回归苹果后,乔布斯日渐显露出成熟、脾气温和,亦是相对于之前的火爆而言的。他努力压制弱点,发挥长处,但其追求完美,对工作近乎苛刻的要求却从未改变。仅仅为筹备一场新产品新闻发布会,他的助手团队亦精疲力竭,任何细小环节的不慎均有可能引发他的雷霆之怒。这一点乔布斯与硅谷钢铁侠马斯克何其相似!

  王者复归的艰难历程

  乔布斯的成长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犯下的错误、错失的机遇,远比其他企业家要多得多,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依然不时会出现幼稚的行为。如日中天的苹果常因他不当的言论和行为引发负面社会效果。乔布斯终其一生的“小气记仇”也令业界大为不解,一个已然登上事业巅峰的企业家,如何会对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前的陈年旧事怀恨在心?比如对曾告密的卡西一提到名字就大骂不止。为何历经商海沉浮,依然对Adobe创始人当年曾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耿耿于怀?在商言商,商业世界里向来没有永恒的敌人,只要对事业发展有所助益,都可成为合作伙伴,为何市场上颠扑不破的真理到了乔布斯这里却不再适用?

  笔者以为令乔布斯日渐放下火爆脾气,开始学会尊重团队,习得耐心之地,始于皮克斯。与在苹果和NeXT不同,乔布斯介入皮克斯时,公司已有了成熟的企业文化,团队配合默契、目标明确,而公司实际运营人卡特穆尔也拥有强大的领导力,他甚至成为对史蒂夫帮助最大的导师。

  卡特穆尔有意与乔布斯保持适当的距离,引领乔布斯学会尊重运营团队,放手信任创作人员,只在团队有所需要时,作为鉴赏者给予“一针见血”的意见。在后期乔布斯甚至学会了一对一辅导员工,将原本令人尴尬紧张的批评化成了启发员工、与员工建立良好关系的途径。在这里,乔布斯学会了权衡取舍,在公司举步维艰时,选择了切掉企业的硬件部门,而保留了动画制作部门;在动画部门未产生实际收益前,始终视其为公司存在的希望,而不过多苛责;他与拉塞特、卡特穆尔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共同带领团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奖项。皮克斯是乔布斯的精神加油站以及心灵休憩的场所,他当年无心插柳、顺便为之的投资行为却在日后给了他财务自由、精神自信以及职业上的辅导。

  在NeXT创业的过程,则是乔布斯不断试错、不断犯错,在一次次挫折中不断反省自我的过程。尽管乔布斯并不愿过多承认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但假如不是经历这样一段挫折的二次创业经历,不是他在与IBM、微软等世界知名企业过招过程中,积累下的宝贵经验,便难以成就他后来带领NeXT团队复归苹果后的沉稳和耐心。他在追求完美同与团队建立良好关系之间终于找到了平衡点。

  在书的后半部分,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乔布斯的变化。他令员工敬畏,但已不再是那个粗鲁不讲道理的“魔鬼”,而是可信任团队,颇具耐心,审时度势的领袖。他回归苹果后,迅速对混乱无序的企业动了一次大手术,内塑文化外修产品,制订了苹果电脑产品的四象限,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员工,不断更新产品。“这一代产品的缺陷就是下一代产品的努力方向,一个产品任务的完成预示着下一个项目的启动”,他的远见卓识终于化成了苹果公司一条可持续改进的产品线,化为了苹果公司迈向更广阔市场的空间阶梯,化成了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跨时代产品。乔布斯“由灵巧工具和伟大想法所支撑起的理想主义”终于在现实的土壤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不论乔布斯身上有多少不被常人理解的优点与缺点,他都值得被这个世界铭记。假如再给乔布斯二十年生命,不知他还会带给世界怎样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