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呵护中国经济温和走强之势


  □周子勋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同比增长6.7%,为完成全年经济目标夯实了基础。但若据此判断中国经济已接近“L”型拐点则还为时尚早,企业和地方政府需高度警惕过早扩张产能带来的后续风险。尽管各方对经济趋势看法各异,但有一点认识高度一致:随着四季度楼市调控升级,宏观政策亟须平衡稳增长与抑制资产泡沫的关系,要走出实体经济低迷、虚拟经济火热的窘境,财政政策须加大对“补短板”的支持,货币政策不宜进一步放松。

  中国经济温和增强趋势正愈发显著。进入三季度,中国经济不仅延续了上半年的发展势头,又出现了不少积极变化。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29971亿,按可比价格计同比增长6.7%,为完成全年经济目标夯实了基础。平心而论,如今稳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尤其在稳投资方面,通过扩大项目包、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扶持PPP模式、地方债置换等一系列方式保证政府投资落实。6.7%的增速有利于让市场增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不过,若据此判断中国经济已接近“L”型拐点则还为时尚早,企业和地方政府需高度警惕过早扩张产能带来的后续风险。观察当前中国经济,除了分析高频数据的趋势,更应结合政策背景和数据结构性变化,关注民营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是否回暖,居民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同时是否有所上升。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9月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年6月以来首次低于5%。前三季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37元,同比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8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虽然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低于GDP增速,但6.7%是按GDP总量来计算的实际增速,如考虑人口因素转化为人均GDP,人均收入与人均GDP增长基本同步,且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收窄。再看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在下降,高科技、中高端制造业及民生产业在上升,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相关领域的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教育、科研等领域投资也呈快速增长态势。

  但是,当前经济增长的隐忧也很突出。1至9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固定投资同比增速双双回升——分别增长8.2%和2.5%。而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两项铁路重大工程项目的批复,涉及总资金达795亿元。政府借推动铁路、城轨、环保等基础建设推动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投资效益;二是楼市泡沫续胀,过热的一线城市楼市高烧难退。前三季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5.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大增26.9%;三是地方债风险。

  前三季度中国消费品零售继续保持10%以上增长,显示消费增速在企稳回升。但是,基于经济下行和企业营商环境恶化,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削弱了购买力。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也让居民不敢在生活消费上过于投入。同时,国内企业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要求,迫使大量民众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也对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不力。另外,房价高企也遏制了一部分居民的消费能力。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国内消费市场仍将保持缓慢增长之势,零售企业的日子不会很好过,近期接连有大型百货商场关门正突出反映了这一点。

  虽然从今年前三季度看,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9%,虽然跌幅相较一季度的5.9%、上半年的降3.3%继续收窄,但在外部环境依旧恶劣、国内企业内在竞争力尚未形成的前提下,真正的筑底反弹尚需时日。9月全国进出口总值2.17万亿,同比下降2.4%,其中出口下降5.6%,相较8月大幅下跌11.5个百分点,外贸整体表现也远不及市场预期。

  因流动性过剩,而投资品稀缺,“惜贷”、“抽贷”与“追贷”、“疯贷”同时存在。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2万亿,环比增加29%;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72万亿,较8月14697亿元的修正值增加17%。而M2同比增长11.5%,不及预期的11.6%。这么多货币主要流向哪里?从信贷构成的行业层面看,房地产是一大流向。初步测算,9月住户中长期贷款约5741亿,在新增人民币贷款中的比例达47%,较8月约56%的占比显著回落。而在7月,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几乎全部都是房贷。从企业层面看,大概有30%左右是流到了国有企业。要减少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不畅,根本之举还是要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市场的效率。

  总体来看,统计数据似乎支持中国经济回暖的判断,而经济界对于经济趋势看法各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经济走势开始胜于预期,重要数据企稳后就是经济回暖;第二种认为一两个月的数据向好,只是政策加力的表现,并非是经济走势有了转变,目前经济下探还没有到底,可能出现反复;第三种是学院派意见,通过多项数据分析,推测经济回暖要等到2018年以后,认为经济整体风险仍然存在,甚至存在不断积累的可能。但有一点认识高度一致,那就是随着四季度楼市调控升级,宏观政策亟须平衡稳增长与抑制资产泡沫的关系,要走出实体经济低迷、虚拟经济火热的窘境,财政政策须加大对“补短板”的支持,货币政策不宜进一步放松,应保持中性适度。

  此前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今年第三季度例会已明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将更注重松紧适度,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可以肯定,为了配合楼市调控、稳定人民币汇率,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将在适度宽松的基础上略有收紧,但考虑到稳增长的需要及既定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总量仍会维持一定的宽松度,以达成平衡。

  (作者系资深宏观经济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