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舟”“长征”开启商业航天新业态

  ⊙记者 于祥明 ○编辑 谷子

  “就是这款火箭,预计在今年12月份帮我们发射一颗卫星。刚刚,我们还和航天科技集团签订了上亿元的卫星发射大单。”在珠海航展的展台前,长光卫星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栋指着“快舟一号A”火箭,对记者如是说。

  这只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轫的一个“辙印”。今年,航天系两大集团——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相继成立商业火箭公司,以“快舟”、“长征”开启中国商业火箭发射元年。

  在两大商业火箭公司相关负责人、专家以及正雄心勃勃参与其中的民营卫星公司负责人看来,强劲的技术竞争力,逐步降低的发射成本,将使中国商业航天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的一张新“名片”,开辟出商业航天产业一片新蓝天。

  “商业火箭”亮相珠海

  专家告诉记者,中国“商业火箭”元年以两大航天集团相继成立商业火箭公司为标志。

  今年2月,中国首家按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在武汉注册成立,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商业航天卫星发射服务,未来业务范围还将拓展到卫星应用、飞船发射、深空探测等领域。

  10月,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隶属于航天科技集团,具备提供卫星发射、在轨交付与使用、卫星商业运营一体化服务能力,未来还将适时推出“太空星网、太空专车、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等多类型发射服务。

  航天科工集团新闻发言人吕晓戈告诉记者,此届珠海航展,航天科工展出了具有低成本、快速集成、快速入轨创新特点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快舟一号A”固体运载火箭和运载能力最强、起飞质量最大、箭体直径最大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

  据介绍,曾于2013年和2014年先后成功发射卫星的“快舟一号”运载火箭已经为商业航天发射模式的应用奠定了基础。2016年2月,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成立仅2个月即签订了首个商业发射服务合同。

  据航天科工四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首个商业发射服务合同将采用“快舟一号”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于12月择机发射“吉林一号”灵巧视频星03星,同时搭载两颗立方体星,实现一箭三星发射。其中,“吉林一号”灵巧视频星03星即归属于王栋所在的长光卫星公司。

  瞄准商业航天新业态

  在王栋看来,商业卫星和商业火箭发射这对孪生兄弟,正一同步入商业航天新业态的发展大潮之中。记者注意到,在这个大潮中,航天科工的“快舟火箭”正开启商业航天新业态。

  “军民深度融合战略正引发航天领域的深刻变化,我们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要顺应这种变化的市场需求。”参与商业火箭研发的航天科工四院“快舟”副总设计师刘萧磊说。

  在珠海航展“快舟”火箭展台前,刘萧磊向记者直言,随着各性化的商业卫星运营服务公司不断出现,商业火箭发射也会随之步入发展快车道。

  “我国商业火箭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在向着商业航天的新业态、新模式在努力,瞄准目标客户,以小型卫星为主攻点,在优化火箭设计、降低发射成本。”一位航天专家说,这与国家任务式非商业发射有明显的不同。

  东兴证券杨若木分析认为,相比卫星研制,以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火箭研制发射成本长期居高不下。航天科工火箭公司通过星箭一体化设计等方式研制“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控制成本,长征火箭公司则通过星箭接口标准化、火箭提前备产、批次生产等手段压缩成本。

  记者也了解到,航天科工火箭公司为了向全球范围内小卫星及微小卫星客户提供更新、更好的“一站式”客户体验,开创了互联网时代下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快舟”模式——采用技术、模式和管理“三创新”理念。

  上述专家告诉记者,在一个新业态和模式创新中,他们通过开放合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市场参与,火箭从研发到发射服务全流程,精简流通环节,打造了开放的环境,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性价比获得综合提升。

  吕晓戈告诉记者,与传统火箭相比,航天科工“快舟”系列新型运载火箭在总体设计思想与理念上极大创新。

  “通过科技创新,快舟火箭起飞质量较同类产品降低约20吨,仅此一项即可直接降低发射成本约1000万元,对打破航天发射瓶颈、支撑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有重要意义。”上述航天专家说。

  而刘萧磊告诉记者,“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从2014年9月正式立项研制之初,就面向全球商业航天发射需求。据悉,“快舟十一号”火箭比“快舟一号”火箭运载能力提升5倍,能够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

  隶属于航天科技集团的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也在创新“商业火箭”新业态。据长征火箭公司总裁韩庆平介绍,为了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公司的服务理念和产品特性,更便捷、准确的选择服务,推出了“太空车”的概念。同时,针对每一型“太空车”,公司还提供一整套增值服务,增强用户的体验度。

  “中国商业航天之路才刚刚开始,整个产业链上的商业化也才刚刚开始,有些产业环节的商业化甚至还没有启动。”王栋向记者表示,其关键是需要商业航天顶层“供给侧改革”的助力。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包括发射场地资源、卫星项目管理、火箭发射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顶层设计,都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进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少不了各类公司的努力和探索。

  “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前景可期。”杨若木分析认为,伴随航天两大集团相继成立商业火箭公司负责商业航天专业化运作,火箭发射成本及履约周期有望持续降低,商业卫星发射量有望逐步增加,我国的航天产业国际竞争力必然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