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伦敦金融城》  伊恩·马丁 著  Sceptre出版社2016年出版

  ——读伊恩·马丁《伦敦金融城》

  ⊙朱伟一

  因果关系经常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据说放松监管好处多多,好处之一就是能降低监管成本。但《伦敦金融城》似乎有不同的例证。1986年,英国全面放松金融监管,但合规成本不降反涨:1986年伦敦金融城合规成本是2000万英镑,到1992年却增加到9000万英镑。但《伦敦金融城》作者伊恩·马丁(Iain Martin)并未说明合规成本增加是否有通胀因素。

  英国当年动作凶猛、激烈的全面放宽金融监管,被比作宇宙大爆炸(Big Bang)。美国各投资银行紧随而来,争相在伦敦摆摊设点。但马丁认为,伦敦金融城并非必定胜出,历史上就有反复。《伦敦金融城》试图列出伦敦金融城崛起的各种因素,包括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素。偶然因素包括:伦敦城行业协会兴起,有助于取代阿姆斯特丹的地位;中东产油国售油获得的美元大量涌入欧洲,成为欧洲美元,为伦敦金融城增加了不少业务。

  马丁列出的必然性因素包括:伦敦位于纽约与东京之间,处于“交易的最佳时区,且长于外汇交易和融资交易,还有百年机制框架”。不过,时区是有利因素,却非关键因素,甚至不是必不可少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股票交易所一直在研究如何推出沪伦通,即两家交易所的投资者可异地交易。上交所与伦交所不在同一时区,时区方面不仅没有优势,而且有劣势。伦敦股交所上月首次透露的初步设想是:伦敦股交所精选出上好公司,在上海当地交易时间内在上海交易并结算,由伦交所指定的经纪公司担任做市商。上海证交所也选出上好的公司,在伦敦当地交易时间内在伦敦交易并结算。伦敦投资者可在当地交易时间内买卖这些股票。

  伦敦的首家交易所由1519年出生的托马斯·格雷沙姆创设。马丁称格雷沙姆是“商人、探险者、金融设局者和地产开发商”。他还引用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问题:格雷沙姆“是窃国大盗,还是江洋大盗,是政治家,还是南海泡沫的弄潮儿?”《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揭示了这个金融大亨的矛盾身份,而这与其成就金融大业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清楚。斯威夫特看到了格雷沙姆成功的多面性,马丁看到了伦敦金融城成因的多面性,但两人都不愿直面的一个因果关系:一个国家是否会有国际金融中心,与该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密切相关。

  伦敦金融城的崛起,盖因英帝国在十八、十九世纪主宰了众多亚非国家,而纽约之所以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了全球霸主。但英、美人不愿提及他们所获得的不义之财,好像他们是靠勤劳致富似的。

  各种因素与伦敦金融城崛起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证券市场的许多问题与其成因之间的因果关系也难以确定。比如,投资者索赔的诉讼中,华尔街的银行常成被告,可即便被告做了重大虚假陈述,原告合理依赖了这些陈述且蒙受了损失,原告仍不能胜诉,因为原告所购股票的下跌是因股市价格整体下跌所致。换言之,被告的虚假陈述与原告损失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美国法院也时常接受这种观点。但换个问题,华尔街的银行又一口咬定存在因果关系。华尔街推销股票的一个理由是,上市公司会不断成长壮大,其股票也随之增加。但通过量化宽松不断为证券市场输送资金,则股价自然会上升,经济体量不断放大,股价也会随之上升。水涨船高并不说明船好。股价上升与公司是否成功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当然,《伦敦金融城》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考证因果关系,马丁只是借助因果关系的逻辑来讲述故事: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都必须有主线,而主线离不开逻辑关系,甚至逻辑关系本身就可以是主线。

  不讲逻辑关系,不讲因果关系,实践上也是前后矛盾。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动机。即便是同一主体做同一件事,也有不同动机。2015年欧洲央行推行量化宽松,默克尔主政下的德国当局多有不满,今年3月欧洲央行再退经济刺激,默克尔当局又大皱眉头。但两回情形并不同。今年欧洲银行让贬值欧元,默克尔当局是真心反对。因为德国存款者和小银行深受其害(利差是小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了)。但今年德国经济增长已放缓,低息刺激对德国经济未必不好。去年有100万难民由巴伐利亚涌入德国,巴伐利亚人深为不满。巴伐利亚居民传统上支持默克尔所在的基督教社会党联盟,但对欧元一向深恶痛绝。默克尔集团深恐巴伐利亚人倒戈,所以厉声斥责欧洲央行。

  伊恩·马丁是记者出身,曾先后在《华尔街日报》和《每日电讯》等报纸工作过。在《伦敦金融城》之前,他还著有《心想事成:引爆英国经济的弗雷德·古德温、苏格兰王家银行及其人们》。许多描述国际金融市场的英语力作大多出自记者之手,至少,每逢金融危机或金融丑闻爆发,著书评论的大多是记者出身的作者。比如揭露华尔街内幕交易的《贼巢》,作者詹姆斯B·斯图尔德;捅破2008年金融危机内幕的《大而不倒》,作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揭秘私募股权基金并购业务的《门口的野蛮人》,作者布赖恩·伯勒和约翰·赫利亚尔;解剖安然丑闻内幕的《愚人的阴谋》,作者库尔特·埃诚瓦尔德 ;调查美国银行收购美林的《超大银行的垮台》,作者格雷格·法雷尔;揭穿黑石的《资本之王》,作者戴维·凯里和约翰·莫里斯等等。当然,《伦敦金融城》也还有另一层背景:英国“脱欧”公投之后,伦敦金融城遭遇了信心问题,一些外资已撤出或表示要撤出伦敦。而马丁的意思是,伦敦几起几落,其兴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路朋友大可稍安毋躁。

  不妨看看数据。今年7月初,全球五分之一的贷款在伦敦发放;伦敦的美元交易量是美国的两倍;伦敦欧元交易量是欧元区的两倍;全球18%的对冲基金、13%的私募股权基金设在伦敦。伦敦证券交易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在商谈“沪伦通”。此外,香港证券交易所收购了伦敦金属交易所。港交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接交易,还要与深圳证交所对接交易。所以,了解伦敦金融城对我国金融业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