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的贫困 才是真正的贫困


  《威权政治》  (美)威廉·伊斯特利 著  冯 宇 邓 敏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10月出版

  ——评威廉·伊斯特利《威权政治》

  ⊙徐 瑾

  197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被两位经历相似学术观点却极不相同的经济学家分享。

  两人年纪相当,都出生在西欧,生日只相差6个月,彼此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认识。可是,两人学术观点的差异性却是如此显著,尤其对经济发展中的个人权利的看法,可谓格格不入。作为老相识,两人并未直接辩论,然而即使他们未能展开的辩论,也已揭示了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对了,其中一位叫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写过那本著名的《通往奴役之路》,一直支持个人权力,指出极“左”和极“右”的本质相似性,“个人权利既是目的也是社会得以脱离贫困、走向繁荣的手段”;另一位是纲纳·缪达尔(Myrdal),写过《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他以他的经验强调,经济发展需要靠国家政府来达成而不能指望“受教育程度低、态度冷漠的公民”,但他并不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历史。

  将近40年之后,在发展经济学家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眼中,当年的组合如此迷人,两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如此迷人,甚至他们未能开展的辩论,也被他作为发展经济学核心分歧的起源,这也构成他的新书《The Tyranny of Experts》的缘起(直接翻译为《专家的暴政》,中文版不知何故译作《威权政治》)。

  除了这本书,他还有两本书为人所知,《The White Man's Burden》(《白人的负担》)与《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经济增长的迷雾》)。这三本书看似各成一派,内涵甚至主题都非常一致,就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增长,国际组织尤其国际援助能在其中起多少作用?他基本认为援助无效,并表达了愤怒,典型案例是已为非洲付出2.3万亿美元,非洲却始终处于贫困之中。

  就个人风格以及情感含量而言,三本论著依次加强。《经济增长的迷雾》看起来还只是一本发展经济学家的中规中矩作品,如果有什么不同,就是比较看重实际案例,强调必须要重视经济主体对激励的反应,这结论不太寻常,但也不能说是离经叛道;到了《白人的负担》,从题目就可看出,作者不仅借助了著名诗人吉普林的名句,而且全书已然充满了强烈批判主流观点意味,或许正因如此,这本书影响也很大,获得了“哈耶克奖”;到了《威权政治》,则火药味十足,不仅将矛头对准威权政府,也将一些看似中立的技术官僚及发展专家推上审判席。难怪有读者在亚马逊网上读完之后给予五星评价,建议热衷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超级富翁比尔·盖茨好好读读。事实上,比尔·盖茨的反应不难推想,威廉的合作者之一是来自赞比亚的女经济学家、Ted演讲名人丹比萨·莫约(Dambisa Moyo),她写过一本畅销书《可恶的援助》(Dead Aid),主题也是证明国际援助无效甚至反作用。比尔·盖茨断言莫约不知道援助是什么,而且这是传播邪恶。("didn't know much about aid and what it was doing", "promote evil")。

  威廉·伊斯特利在书中所提到专家和技术官僚,不是学术研究者,而是政策专家、公共知识分子、援助机构及慈善基金的员工、亿万富翁、智囊团成员等,尤其带有嘲讽口吻提到“发展界的那群人”。而威廉笔下的所谓“发展界”,包括政策专家、公共知识分子、经济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家,“界定某人是否属于发展界取决于他是否在以下机构担任顾问:富国政府设立的援助机构、像世界银行那样的国际援助机构、像布鲁金斯学会那样的智囊机构、像盖茨基金会那样的慈善机构。从事纯学术研究的经济学教授不被归入发展界,除非他们为以上机构服务。”

  也正因此,《威权政治》可谓威廉三本书中的集大成者,不仅提供了生动的现实经济案例,证明了发展援助中的诸多迷失,而且回顾了援助历史中的几次经济论战,也从理论角度全面阐述了发展经济学。换言之,这本书启发未来,也关注当下,还有历史的闪回以及对比,非常好读。

  比起威廉·伊斯特利之前的书,《威权政治》或许没有石破惊天的反常识观点及出位的研究结论,但对发展经济学及国际援助作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完善的梳理。虽然作者在历次辩论中都有倾向,但也基本给予相反一方相对公允的意见陈述,而不是仅仅宣教一般的批判或攻击“稻草人”。

  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说是一本发展经济学观念史,尤其是威权和自由之间的抗争。那么经济发展中威权与自由之辩究竟如何?威权为何在历史中最终获胜?伊斯特利把威权与自由之争分解为三个论题:白板论vs以史为鉴;国家福祉vs个人幸福;有意识的设计vs自发性的解决。作为支持自由的一方,威廉认为上述三论题的前面一方都是对个人自由的极大威胁,而后者不仅本身就有价值,更是能实现发展的手段。他强调了在国际援助对穷人的忽略尤其穷人权利的忽略,尤其对比发达国家的富人。而这种忽略,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往往被视而不见。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等人的诸多研究中,已揭示穷人的贫困往往是权利的贫困,而伊斯特利则展示这种思想为何在技术官僚及发展专家中占主流。威廉强调,他并不是批判所有的专业知识,他希望专家们能明辨是非,避免专业知识被用来“助纣为虐”,“水管工能用他的专业知识为我修理马桶;医生能用他的专业知识为我开甲硝唑治愈我的贾第鞭毛虫病,对他们我都心怀感恩。”

  这句话让人想到现代宏观经济学鼻祖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一句话:经济学家应该像牙医那样,既谦逊又有能力。或许在有牙医的能力之前,经济学家谦虚一点不是坏事。

  (作者系青年学者,近期出版《白银帝国》)